從西荷時期到明鄭領臺期間,內湖區域內,僅有凱達格蘭平埔族原住民生活其間;清康熙年間,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曾紀錄大臺北地區(含基隆)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原住民,有「…八里分、麻少翁、內北投、外北投、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大雞籠、金包里、南港、瓦烈、擺折、里末、武溜灣、雷里、荖厘、繡朗、巴琅峒、奇武卒、答答攸、里族、房仔嶼、麻里折口等二十三社,皆淡水總社統之…」。屬於今臺北市版圖內的原住民部落,僅有十社之數。
臺灣自有行政郡縣設置,始於明朝永曆十五(西元1661)年;全臺名為東都,設承天府,下置天興及萬年二縣。臺灣北部,隸屬天興縣。永曆十八(西元1664)年,將東都更名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
本區封域自清領以降,直至日治時期,隸屬沿革,簡述於下:
清領時期
康熙二十三(西元1684)年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雍正元(西元1723)年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
光緒元(西元1875)年福建省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
光緒十三(西元1887)年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九(西元1896)年四月臺灣總督府臺北縣直轄
明治三十四(西元1901)年十一月臺灣總督府臺北廳錫口支廳
大正九(西元1920)年七月臺灣總督府臺北州七星郡
大正九(西元1920)年十月起臺灣總督府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封域範圍,包含南港區。
國民政府時期
民國三十四(西元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後,內湖鄉隸屬臺灣省臺北縣管轄;翌年七月六日,南港地區由內湖鄉劃出而單獨成立「南港鎮」。五十七(西元1968)年七月一日,原有的「臺北縣內湖鄉」改隸為院轄臺北市內湖區。此時期,內湖地方行政封域內的變革狀況,詳如下表。
地方行政異動沿革表 行政時期 | 劃設年代 | 易動別 | 行政村里名稱 | 村里鄰統計數 |
內湖鄉 | 民國35年1月 | 改制 | 大湖村、五分村、內湖村、內溝村、石潭村、西湖村、港墘村、週美村、葫洲村、紫陽村、湖興村 | 11村 |
民國37年 | 增設 | 洲子村、碧山村 | 13村 |
內湖區 | 民國57年7月 | 改制 | 大湖里、五分里、內湖里、內溝里、石潭里、西湖里、港墘里、週美里、葫洲里、紫陽里、湖興里、洲子里、碧山里 | 13里175鄰 |
民國61年4月 | 增設 | 清白里、紫星里、紫雲里、瑞陽里 | 17里276鄰 |
民國63年12月 | 增設 | 行善里、金龍里、瑞光里 | 20里348鄰 |
民國79年3月 | 增設 | 西安里、西康里、東湖里、金瑞里、港都里、港華里、港富里、湖元里、湖濱里、樂康里 | 30里854鄰 |
民國83年4月 | 裁撤 | 洲子里 | 29里 |
民國91年9月 | 增設 | 安泰里、安湖里、明湖里、秀湖里、金湖里、康寧里、麗山里、蘆洲里 | 37里859鄰 |
民國99年7月 | 增設 | 寶湖里、南湖里 | 39里906鄰 |
本區位居臺北市行政版圖的中部偏東隅,臺北市的地理中心點,正好位於本區西康里北勢湖環保公園北側兩百公尺處(內湖路一段117號,東興轉寫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本區行政面積為31.6069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在內湖路二段與成功路三段174巷口,即內湖警察分局處。東以內溝溪靠臺北縣汐止市,西接中山區,南以基隆河河道中心線,與南港、松山區為界,北鄰臺北市士林區。四極點座標,分別為極東點:東經121度32分38.5730秒,北緯25度5分39.0716秒;極西點:東經121度37分13.2851秒,北緯25度5分18.0058秒;極南點:東經121度33分53.7406秒,北緯25度3分11.8874秒;極北點:東經121度35分7.2565秒,北緯25度7分0.6670秒。
區內地形,大體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東湖地區似「手掌型」之地形,如五指伸出狀。約百分之六十的丘陵地質,屬第三紀中新世的砂、頁岩為主,壤土呈黃棕色;平原部份則由第四紀沖積層組成,多黏土成分,曾被用為燒磚製瓦之上好材料。
區域內之東、北、西三方,係五指山系山陵環繞,南面臨基隆河;北緣最高峰「碧山」(或稱白石湖山)海拔五一七公尺,南部平原海拔約七公尺。境內主要的山峰有大崙頭山(476公尺)、坑頭山(458公尺)、赤上天山(或稱大崙尾山;451公尺)、忠勇山(或稱大尖山;327公尺)、圓覺尖山(292公尺)、大金面山(258公尺)、小尖坑山(或稱鯉魚山;222公尺)、交間山(184公尺)、白鷺山(143公尺)、公館山(95公尺)。丘陵與丘陵間,形成多處山坳地;「內湖」行政區名,亦因小「盆地」(閩南語曰「湖」)而取名。舊時,境內較著名的陂塘,有十四份陂(今名大湖)、內湖大陂(今名碧湖)、公館陂、五份陂、馬路陂、店仔陂、湳田陂、雷公陂及七份仔陂;當今,只餘留「大湖」和「碧湖」兩處。區域內主要溪流水系,有內溝溪、十四份陂圳及番仔陂圳。
舊地名由來 內湖區之「內湖」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古契文「立給佃批」中的「內湖庄」(註1);因其境內多山丘,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當地人閩南語稱山坳地為「湖」,故內湖是「內部盆地」之義。閩南語「內面即湖」或「內面彼湖」之稱謂;所指的盆地範圍係以北側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國小的山陵,東緣從綠大地社區、成功公園到清白新村,南邊從白鷺山延伸到公館山之山丘北坡,西方是江南街處,在其中間形成一山坳型盆地。內湖區境內尚有「畚箕湖」、「北勢湖」、「白石湖」和「牛稠湖」等老地名,命名方式,亦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事跡有關連性,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稱。 日據大正九(西元1920)年,沿襲參考清代所使用的地名,分為新里族、內湖、北勢湖三大地名,各大地名區域內,又分為若干小地名。 新里族: 里族是平埔族凱達格蘭社名之一,最早部落原位於今公館山(舊稱里族山)西、南側一帶。大正九年,將基隆河未截彎取直前的民生社區東側附近,即松山區昔日的舊宗里、新東里、新益里、寶清里和鵬程里一帶,亦就是今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民權大橋與麥帥二橋之間(舊宗路一段一帶),稱為「舊里族」。內湖東、南部區域,則以「新里族」稱呼。 1.內溝:位於今內溝里康樂街內,因境內有一小溪流(內溝溪),從「內面」(閩南語讀音)流出,可流至五份地區入基隆河而得名。 2.內溝尾:位於康樂街252號北側一帶,即是位在「大邱田」與「水尾潭」之間;因處於「內溝村」之尾端,故名。 3.水尾潭:位於康樂街240號宅附近;因處內溝溪的上游(俗稱水尾),有一小水潭位在該宅後方,故稱之。 4.湖仔內:位於康樂街238巷7至11號之間,形成一小盆地貌;閩南語稱盆地為「湖」,「湖仔內」乃「盆地內」之義。 5.溪仔彎:「溪仔」是指內溝溪,「溪仔彎」即是位於康樂街257之2號宅旁的內溝溪小彎潭;昔日,河道未淤塞前,運輸煤炭的駁船,可航至此處。 6.火炭坑:位於今安泰里安泰街一帶,是一山坑(山谷)地形;因境內多栽植相思樹,樹幹可燒製成木炭(閩南語讀音火炭)而得名。安泰街與康樂街交叉口一帶,舊地名稱為「火炭坑口」。 7.大淈頭:「淈」乃窪地水塘之義;「大淈頭」即是位於今康樂街110巷內的「東湖四號」公園附近。 8.田寮仔:「田寮」是指稻田旁所搭建的草寮;「田寮仔」位於現在的康樂街111巷內(東湖國中南側)一帶。 9.五份:位於五分里和東湖里(東湖路南北兩側)一帶;傳說因先民王傳圓將他所開墾的土地,分成五等份給四個兒子和一長孫而得名。 10.溝仔口:「溝仔」是指內溝溪;「溝仔口」位於東湖路與汐止康寧街交界點——汐湖橋西南側一帶,乃處於內溝溪的下游尾端(出水口之意);昔日,曾有數家雜貨店,還有一條「保甲路」(庄民共同維護的小道路),可通往五份渡船頭。 11.斬圳口:「斬圳」是指十四份陂圳,流經康寧路三段南湖高中校門口至中山高速公路涵洞段,圳道下切丈餘深,似人工斬成狀而稱之;「斬圳口」是位於該段斬圳的出水口處,即是南湖大橋北側橋頭一帶。 12.葫蘆洲:位於葫洲里安康路內湖垃圾焚化廠一帶;因該地位於基隆河畔,早期恰好形成一葫蘆狀的沙洲而得名。 13.上灣仔(頂灣仔):位於石潭里北側,昔日的游厝、江厝一帶(最早地名為「宋厝窠」);地勢沿山崙彎曲,亦是基隆河舊彎道的東岸地區,因居於彎曲的地勢上方而得名。 14.下灣仔:位於成功路二段至民權隧道之間的民權東路南側一帶,居於彎曲的地勢下方,故名。與「上灣仔」同屬「灣仔庄」。 15.石壁潭:在基隆河舊河道,成功橋上游約一百公尺處;原為一深潭,潭之北緣,有一片長期受河水侵蝕的砂岩壁景觀,形狀特殊;石潭里命名係以「石壁潭」簡化而成。 16.山仔頂:位於中山高速公路內湖交流道東北側之吳厝一帶,因位居小山坡頂而得名。 17.羊稠:位於潭美國小至三陽工業公司之間北側地帶;因開闢之初,有先民搭建羊群寮舍而得名。 18.下庄仔:位於舊成功路二段200巷內,內湖交流道西南側;也就是八○年代,花東地區阿美族原住民組成的聚落「快樂村」(民國87年3月15日凌晨發生火災後而遷移東湖國宅C區內)一帶。 19.洲尾(洲仔尾):位於今週美里和行善里(三陽工業公司至麥帥橋之間)一帶;舊時,因基隆河流至此地,形成一片三面臨河的沙洲地,位處沙洲地的尾端,故稱為「洲尾」。台灣光復後,認為村名不雅,遂改為「週美」沿用至今。 20.蛇仔形:位於民權東路六段三民國中校園處,因地形似一條蛇形而稱之。 21.粉寮:位於民權大橋與中山高速公路之間,公館山西南角;傳說因有先民林秀俊後代在此製米粉或本地區產「番薯粉」而設寮房。「粉寮洲仔」係位於民權大橋下之舊宗路交叉口西南側,乃舊時基隆河河道轉彎之沖積沙洲地。 22.挖(越)仔:位於公館山西南側山腳處,今瑞光路與民權東路六段交叉口北方附近一帶,即是瑞光路26巷至76巷之間;因取其地勢彎曲近直角之義而得名。「挖(越)仔」閩南語意為轉彎。 23.章彬嶺:位於成功路三段三軍總醫院門口至星雲街口段;日治時期的道路為陡坡,經過二、三次的剷平工程,始有今貌。因北側山腳(方濟中學)處,曾住有郭章彬先民,故以「章彬」名字來稱謂。另有「將軍嶺」乃閩南語訛音的呼法。 24.十四份:位於臺北市團管區與明湖國中之間;傳說因開闢之初,將土地分割為十四人份共有,另一說法是因十四份土地公廟為十四人份共有,故得名。 25.柴寮坪:位於康寧路三段75巷公共電視臺一帶;因這地方曾堆積木材且在附近建築寮舍而稱之。商號「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處,另有「獅仔頭」(山丘地形似獅頭)老地名稱呼。 26.陂內:位於白鷺山北側山坡下方至大湖國小之間;因處十四份陂(今大湖)內部而得名。 27.過溪仔:位於大湖國小北側一帶;因到此地需要跨過一條溪溝而得名。 28.米粉坑:位於大湖山莊街243巷內一帶;傳說昔日曾有住戶在此小山谷(閩南語稱山坑)內製造米粉曝曬,故稱之。 29.牛稠湖:位於大湖里成功路五段120巷內之山岰;因開闢之始,在山谷內設有牛群棲身的寮舍而得名。 30.大邱田:位於大湖街137、143號和206號一帶;因開闢之初的耕種田地,屬於較大面積;「邱」閩南語為田地單位,故稱之。 31.白石湖:位於碧山觀光草莓園一帶之山坳;因當地多產白色沉積砂岩石塊,故得名。 32.坑內:位於忠勇山(尖頂)北側山谷一帶;因處在山谷(閩南語稱山坑)裡面而稱之。 33.崁仔腳:「崁仔」是指開眼山山脈;「崁仔腳」乃位於碧山觀光草莓園南側(即是龍船岩與圓覺尖之間)的山谷,因在坡崁下方而稱之。 34.石崁:位於碧山路62號黃宅一帶;因東側恰有開眼山小山脈的岩壁坡崁而稱之。 35.小尖坑:位於碧山路39號圓覺寺前方的山谷一帶;因處小尖山(又名圓覺尖)下而得名。 |
二、內湖: 1.大牛稠:位於金面山山嶺北側之山谷,內湖路三段434號舊水源頭一帶;因早期先民開發此地時,放牧牛群,築牛舍而稱之。 2.番仔寮:位於「大牛稠」與「尖頂」(忠勇山)之間的山谷地;清代時期,傳說曾居住少數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人,房舍為「草寮」搭建,故稱之。 3.尖頂:忠勇山舊名為「尖頂」,又名「大尖山」,海拔327公尺;因取山形似「三角尖」而得名。山頂有「雙獅」地形,山友稱「雙獅頂」。忠勇山係於民國六十一年,內湖區各界人士為慶祝先總統蔣中正華誕,由當年任內湖區體育會理事長林再和命名;原欲取名「中正山」,但與北投中正山重複,因而改為「忠勇山」(有大忠大勇之涵意)。 4.新陂尾:位於金龍路一帶,因處新陂圳尾端而得名。「新陂」位於今翡翠社區內。今金龍路路幅原是溝圳之地。 5.白石湖腳:位於內湖路三段60巷金龍公園與碧霞宮之間的山谷地;因處「白石湖(碧山)」的山腳下而命名。 6.梘頭:位於內湖路二段與三段交會處;昔日,在此設一木梘(木材做的導流道),架空跨越新陂尾圳,將灌溉水引導流入內湖路二段內湖大陂(今名碧湖);民國初年,廢掉木梘,改在梘下築水閘門。「梘頭店仔」即指早期此地有數家雜貨鋪和幾戶住家,所形成的小市集。梘頭店仔又稱「頂店仔」(或上店仔);內湖分局附近,稱為「中店仔」。 7.後湖仔:位於金湖路清白新村、干城新村一帶;「湖」意指盆地地形,「後湖」即是「內湖庄盆地後方之小山坳」。「後湖」閩南語意為「後面湖」。 8.番仔陂:分為頂番仔陂和下番仔陂兩地區(以成功路三段為分界線);頂番仔陂範圍包括現在的清白里與紫星里;下番仔陂有瑞陽、瑞光和紫陽三個里。內湖國中校園東北角(成功路三段與陽光街口西南側)處,曾有「番仔陂」水塘;「番仔」陂之命名,疑與平埔族先住民生活在這附近,有地緣之關係而得名。 9.港墘:位於港墘路底,基隆河北岸;「墘」就是「岸」,邊緣之義。昔日,是船舶靠岸的碼頭,為內湖大宗貨物進出的裝卸地。另有「粗糠崎」、「下店仔」地名稱呼。「粗糠崎」因其碼頭旁,恰有一碾米工廠,將稻殼(閩南語粗糠)堆放於岸邊;如遇下雨時,行人怕碼頭斜坡道路濕滑,選擇「粗糠斜道」爬坡而得名。 10.山腳:位於港華里麗山國中至麗山國小一帶;因處在大金面山山腳下而得名。 11.桂竹窠:位於環山路二段與三段交會處北側,即是麗山高中校園四周;昔日,盛產桂竹,故稱之。 12.過山仔:位於內湖路二段179巷內,即是貿商七村和碧湖新村一帶;因欲到此地需要越過山坡而命。 |
三、北勢湖:
1.北勢湖:
位於鴨母嶺(恕德家商東側小山丘)以西,大金面山與小金面山(土名打石山)間南側,內湖路一段一巷以東,內湖路一段之範圍內;昔日,因本地處於基隆河北岸之朝北地勢,似盆地(閩南語稱湖)狀,故得名。
2.洲仔:位於恕德家商西南方與環東快速道路(堤頂大道二段)交會處一帶;昔日,是基隆河大塔悠段北岸淤積的沙洲地而得名。曾有「洲子」行政里,因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後,成為無人設籍居住之處,予以廢掉。在「洲仔」最南端處,舊地名為「蔗篰洲仔」;因日治時期,曾在此設有小型的「蔗糖製造所」,因而得名。
3.落水金獅(「落」閩南語為步入之義):位於內湖路一段一巷口附近,舊基隆河道北岸;據當地居民指出,自強隧道上方山嶺,山形似獅子,右前足朝大直社區伸出,左前腳(內湖路一段一巷西側山崙)步入基隆河道內,伏身欲喝水狀,因此而得名。
4.畚箕湖:位於西康里文湖國小北側,文湖街21巷底一帶;因其區域之東、北和西緣為山嶺圍繞,南側開口斜下,構成一「ㄇ」字型,似畚箕狀之盆地而得名。
5.後陂埔:位於環山路一段98號旁的巷內至136巷之間的「臺北花園城」社區;因處「後陂」旁的荒埔而取名。
6.水流東:位於內湖路一段91巷底山坡上方,即小金面山北坡山谷地;此地的小山溪流水向東流,故稱之。
註釋
1.資料來源參閱《大臺北古契字集》高賢治編著p.129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91.12.31一刷
參考資料:
1.《臺北廳志》臺北廳總務課印行明治36.04.30版
2.《裨海紀遊》郁永河著臺灣銀行發行民國48.04版
3.《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盛清沂編纂p.14~15民國49版
4.《台北文獻直字第68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林萬傳撰p.43~45民國73.6.25版
5.《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77.06版
6.《台灣地名研究》安倍明義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民國81.8版
7.《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翁佳音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民國87.06初版
8.《內湖傳家寶》陳金讚著作發行民國89.08.08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