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名勝

大湖公園

今日的大湖公園 現址,舊稱「十四份陂」;大湖公園位於成功路五段 31 號,面積計有 132,202 平方公尺,興建期間為民國六十八至七十二年間;公園內主要的公共設施有服務中心、管理室、游泳池、歌臺、水榭、九曲橋、錦帶橋、健康步道及涼亭等。 目前,是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所管理。

舊時,「十四份陂」是一處山坳地,山崗環繞,儼然「山中湖泊」。由於長期處「濕地」狀態,水草、灌木叢生,動植物生態豐富,堪稱內湖第一;其中鴛鴦、水鴨等水鳥,棲息其中;本土淡水魚如鯽魚、鱸鰻、七星鯉等,數量繁多。每逢夏季枯水期,村民即攜帶「魚罩」去捕魚,或摸田貝,或撈田螺。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十四份陂」是提供灌溉用水的大陂塘,當時面積約有 十九公頃 ;主要集水區為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其下游灌溉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達一百九 十六甲 ( 190 公頃 );水圳路並與公館陂(面積約 3.8 公頃 )連接。據內湖開拓業戶林秀俊裔孫林鴻章的說法,稱早期的十四分陂圳興築與管理權,均屬林家。目前,白鷺山南坡地權歸屬林家;林秀俊長孫林登墀墓園,恰位於其山坡上。

明治四十(西元 1907 )年七月,十四份圳被核定為公共埤圳,歸臺北廳長管理;當時曾向勸業銀行貸款三千九百六十三圓,作為修改水門及其他附屬建築物之費用;並於同年十二月完工 註 1 。臺灣光復後,歸由「七星農田水利協會」管理。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五日,全長 三千公尺 、寬 三十公尺 的「內湖十號」計劃道路竣工,並取名為「成功路四、五段」。其中的成功路五段,從大湖山莊街口起,至黃石公廟北側段,係採「填湖造路」方式完成;又大湖公園計劃區域內,增設游泳池、遊客服務中心、管理室和公園造景設施;另外,公園管理室右前方(成功路五段路基北側)谷地,亦喪失「蓄水功能」。頓時,原有廣達十九公頃 的十四份陂水面,「減肥」成約五分之二的現況。

「歌台水榭,拱橋伴月」、「湖光山色,伊人相偎」,大湖美景,不脛而走;假日,遠近遊客,前來賞景休憩,是台北市熱門旅遊勝地。當你徜徉湖光山色美景之際,捨園內之人工造景,走過錦帶橋(拱橋)、環湖步道,往白鷺山登山口漫步而去,在「山與水」之間,曾經是輕便運煤鐵路;今仍殘留十餘公尺,往返數回,體驗山林倒映湖中,那種幽靜的感受。再向前近百尺處,有「老公祠」、「福佑宮」兩座小廟,靜靜依偎在登山步道口處,默默的庇護內湖地區的子民和遊客。附近尚有日治時期的舊水閘門(建於西元 1907 年;已列為「歷史建築」)遺跡,和數棵百年老樹,日夜相守;老樹盤根錯節、枝椏橫陳,堅韌不移的貼近湖面;是消暑、沉澱凡心最佳的勝地。

大湖公園南畔--白鷺山,海拔一四三公尺,古木參天,林相鬱蔥,是內湖舊八景之一 註 2 ;白鷺山又名「埤頭尖山」,或稱「白鷺鷥山」,或稱「將軍獻甲」。「白鷺鷥山」命名的由來,乃因日治時期,在該山北坡有「白鷺鷥群巢」之故;依據昭和八(民國 22 ;西元 1933 )年,內湖庄役場(區公所前身)舊文獻記載,每年四月起,白鷺鷥成群來聚,一直到十月份,才南飛避冬,數量最多的季節,是在六月至八月間;每當夜幕低垂時,鷺鷥從四方歸來,棲息於北面山坡,遠望似繽紛的白牡丹點綴林間,素樸中現多姿。據地方長輩述及日治時期,對於白鷺山鳥類生態,地方政府極為保護;可是到了臺灣光復後,百姓對於自然生態是予取予求,以致於白鷺數量日益削減。

白鷺山「五十彎」登山步道,全長約二千一百公尺,出口在金湖路。白鷺山雖不高,但林木茂盛,形成完整的植物生態體系,儼然一座「大自然教室」;地被植物有多種蕨類、姑婆芋、月桃、野牡丹、芒萁、颱風草和觀音座蓮等,灌喬木群中有白花鳳仙花、江某、血桐、島榕、山黃麻、豬腳楠(俗名紅楠)、相思樹等。常見的鳥類有五色鳥、紅嘴黑鵯、台灣藍鵲等,另有赤腹松鼠跳躍林間。

民國五十七、八年間,政府為了安置中央民意代表,於大湖山莊街一帶,闢建「大湖山莊」(或稱國會山莊),原為青翠山崗,被墾成二百五十戶的別墅區。六十五年二月十六日,台北市政府公告實施--大湖里附近面積約有 24.30 公頃的都市細部計畫;解除禁建,建商雲集,剎時大興土木、住宅大樓平地竄起:「綠大地」、「北大湖」、「煙波庭」和大湖國宅等社區,相繼推出。

位於白鷺山下的內湖卅二號計劃道路南段,在民國八十九年春,鏟平了原有的輕便運煤道和部份山坡地,作為十二公尺寬的道路,其中間六公尺設車道,兩旁為景觀步道;但是市政府如此執意開挖,難怪招來民怨。理由是好端端的運煤舊道,及綠意盎然的邊坡生態景觀,無端招致破壞!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四日夜間,於內湖區公所八樓禮堂,曾舉辦一場「卅二號計劃道路開闢公聽會」,出席民眾一致認為於「交通疏解功能」無助益下,反對興建該計劃道路。

大湖公園周遭的環境,在無整體規劃下,產生景觀遭到嚴重的破壞;期待未來的生態景觀、遊憩品質和經濟利益,均能達到相互的平衡,各蒙其利,使大湖的山光水色,永遠成為內湖的瑰寶。

註釋:

1. 參閱《臺北廳志》(二)中的第十二章〈水利〉篇內容。

2. 內湖舊八景 是指 1. 尖頂(今名忠勇山) 2. 圓覺瀑布 3. 石船(今名龍船岩) 4. 白鷺山 5. 羊稠石壁潭(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後,已遭填平;位於今成功橋東北方 150 公尺處) 6. 獅頭山仙跡岩 7. 大金面山 8. 鶯哥精石(位於金瑞里內)。

參考書目:

1. 《臺北廳志》(二)中的第十二章〈水利〉篇 臺北廳編 大正 8 年排印版

2. 《內湖庄庄勢一覽》 內湖庄役場發行 昭和 08. (民 22 ) 11.01

3. 《臺北市路街史》 黃淑清編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 民 74.04 出版

4. 《臺北城的故事》 趙莒玲著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發行 民 82.06 初版

碧湖公園

碧湖公園位於內湖路二段 175 號,面積計有 163,880 平方公尺,興建完成於民國七十七年間;公園內主要的公共設施有 管理中心、閱覽室、游泳池、網球場、兒童遊樂區、觀景平臺,及森林遊樂區、濱湖步道等;湖中置有涼亭、九曲橋 。 目前,管理單位是屬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

碧湖公園北側大金面山脈,南面獅頭山,東臨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今戲曲學院),西有住宅大樓群;行政區域屬湖濱里。昔日,作為農業灌溉大陂塘;舊地名為「內湖大陂」。原有的陂塘西緣,於日治時期,採人工土堤加築而成。其水源引自「赤上天山」(大崙尾山)和「尖頂」(忠勇山)南坡集水區的「新陂尾」圳,在梘頭(今內湖路二、三段交會處,德安生活百貨後方)設攔水制水門,將水流導入人工渠道中,沿著內湖路二段老街,流經今日的國泰醫院內湖分院、內湖派出所(舊為內湖庄役場)、內湖農會後方,再從達人女中校門口前經過後,直接進入內湖大陂。舊內湖大陂設有兩個水閘門,一在今水閘門處,另一在麗山街 21 巷 5 號門口;主要的灌溉區域,為「山腳」(今麗山國中與麗山國小間一帶)和「港墘」地區。

依據《臺北廳志》記載: 「內湖埤」、「蕃仔圳」(土名「蕃仔溝」;上游稱「新陂尾」圳),合併稱為「內湖埤」,灌溉「內湖庄」一百三十 六甲 農地;清乾隆年間,由業戶與佃農共同開設。明治四十一(西元 1908 )年五月,作為公共埤圳;同年十一月,組織「組合」(水利會組織),臺北廳長為管理人;大正六(民國 6 ;西元 1917 )年,又合併「大窠口圳」、「認定外埤圳」 註 1 。臺灣光復後,該灌溉系統歸七星農田水利協會管理。

碧湖公園前身為「內湖大陂」,原由農田灌溉坡塘再轉成休憩公園功能,乃因五、六○年代,內湖的農業逐漸凋萎,不再需要灌溉用水;因此,內湖路二段老街旁的引水渠道沒落,內湖大陂的水源斷絕。現在,惟有依賴聚集雨水方式來調節陂內水位。

民國七十六年,臺北市政府向「七星農田水利會」徵收土地,等待手續完成後,歷經數年的美化工程,始有今日的風貌。在之前,曾經出現「啤酒船屋」於陂塘內,違規營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起,「臺北市社區婦女協會」在 郭城孟 教授的指導下,培訓一批「碧湖自然步道解說員」社區婦女志工,介紹公園內的植物生態,服務社區民眾。碧湖公園北半部,恰為大金面山脈延伸的丘陵地形;丘陵與丘陵間,原是「沼澤」坳地。地質以第三紀中新世的砂岩和頁岩為主;土壤呈黃棕色。此區域又位於「東北季風型」氣候範圍內,年降雨量約 2000 餘公釐;植物生態體,呈現「潮濕地」指標,「水生植物」和「人工林」佈滿其間,林相鬱蔥。

假期,可漫步園區內的環湖步道、九曲橋,或前往附設的游泳池、網球場作健身運動,或到「小白宮」(管理中心)閱覽室閱讀書報,或享「垂釣之樂」外,不妨來趟「自然步道植物之旅」;「自然步道」經市政府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的規劃下,路線堪稱完善。常見的植物有蘆竹、江某、山黃梔、香楠、山黃麻、烏榕、雀榕、白匏子、青剛櫟、杜英、豬腳楠(俗名紅楠)、血桐、樟樹和相思樹等;藉此可觀察「植物社會」的演替現象,瞭解各種植物的生存意義。

左鄰的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今戲曲學院),是傳統戲曲、綜藝的搖籃;民國八十三年四月起,配合交通部觀光局的政策,成為台北市動態文化觀光據點之一,所謂「靜態看故宮,動態看復興(戲曲學院前身)」;每週一、四上午開放「觀光戲」演出,國內、外觀光客常慕名前來。

附近尚有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和郭氏古宅「紅樓」,及臺灣地區難得一見的清代科舉制度中,墓園立「舉人」旗桿之「陳文瀾墓園」;另外,加上南畔的獅頭山「仙跡岩」,結合成「半日遊」的遊憩帶,對於認識近代內湖地方的發展,必定有極大的助益。

釋:

1. 「大窠口圳」和「認定外埤圳」是否與地方耆宿所指的「馬路陂」(位今麗山國小南側)、「雷公陂」(位今港墘附近)相同?尚待考證。

參考書目:

1. 《淡水廳志》 陳培珪纂輯 臺灣銀行發行 民 52.08 版

2. 《臺北廳志》(二)中的第十二章(水利)篇 臺北廳編 大正 8 年排印版

3. 《內湖庄庄勢一覽》 內湖庄庄役場編 昭和 08. (民 22 ) 11.01 版

4. 《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 會誌編纂委員會編輯 民 76.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