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區的宗教信仰,有舊文獻或老文物流傳者,為清乾隆中葉,拓墾業戶林秀俊隨身攜帶的「公館武身開漳聖王」神像。並組成「神明會」;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的「林爽文抗清」事件後,並於嘉慶十九年(1814),與建的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內之「開基祖廟」石室,提供全區漳州籍住民的信仰中心;嘉慶三年(1798)十月,所告示的「簡公碑」碑文內容,記載內湖庄六大角之福德祠,為全庄祭拜「社神」(守護神)的所在。並有庄耆之「裨明信徒代表」;光緒五年(1879)三月,基督教偕馭理(或稱馬偕)牧師Rev. Geoge Lee Mackay曾前來內湖庄港墘和北勢湖庄傳教。
內湖區域的漢民族移民社會,早期形成三大祭祠圈,一者以漳州籍的碧山巖「開漳聖王」為守護神;再者泉州籍的北勢湖庄,參加大稻埕保安宮「保生大帝」或媽祖之信仰;三者泉州籍的洲尾庄,參與「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媽祖之信仰。在當今境內的宗教寺廟,堪稱多元性的信仰和多量化的設立;依據《區務統計要覽》統計資料:道教四處(太陽堂、開漳聖王廟、福德祠、延平宮),佛教三座(圓覺寺、金龍院、恆光禪寺),基督教五所(末登記者,應有二十餘所)和「神壇」一百五十個。隨著社會的開放和信仰自由的影響,新住民攜來原鄉的神像而邀社區人士共同祭祠者,為數不鮮;另有尋覓「風水吉地」者,或者依個人或宗教組織的拓展而設置等等。
於三、四十年前,本區尚屬農業社會,民俗活動皆以此為重心,配合歲時節令而形成豐富的禮俗。較盛名者,有元宵夜的「攻炮台」與「夜弄土地公」、農曆二月十五日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遶境」、農曆三月的「迎媽祖」、端午節 「賽龍舟」、農曆六月的碧山巖民俗米食「雞母狗仔」捏製成品開天門」、中元普渡、中秋賞月、下元節三界公聖誕殺豬公、冬至搓湯圓和捏「雞母狗仔」等。 本區列入古蹟者,有內政部頒布的第三級古蹟-林秀俊墓園;市政府頒布的三處「市定古蹟」:北勢湖清代打石場、內湖庄役場會議室、郭氏古宅(內湖紅樓)。大湖公園與碧湖公園是市民觀光休憩的最愛,其他名勝地如碧山巖、石船、圓覺瀑布、金面山和鯉魚山等;同時,配合山區完善的登山步道系統,臨高遠眺,臺北盆地風光盡收眼底,山水相映成趣,享受「山水內湖」自然景觀與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