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公共建設

(一)都市計畫

民國六十一年元月五日,「內湖特定區開發處」正式成立,由空軍中將袁和調派接任處長職務;該計畫乃經行政院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十日,臺( 58 )內字 1203 號令指示:根據臺灣北區區域建設計劃之要求而設立該處,準備作「全盤」之規劃。依據地方鄉親的轉述,稱開發處所訂定的土地徵收辦法,不符合民意需求而群起反彈,並向有關單位陳情。最後,該計畫是以「 政府為衡量國內外當前情勢,順應民眾意願,對內湖特定區之開發,變更原定政策,放棄區段徵收,改循公布都市計畫之方式辦理 」;終於,在同年十二月底,撤銷該處,計畫宣告終止。

內湖區實施都市計畫──市地重劃的理由,係因「重劃區內土地,除少數舊有房舍外,大部分土地為農田、水溝、溜地及山坡地,地勢起伏不平,落差較大,地界彎曲不整,且缺乏公共設施,不易自行開發使用,故為促進該地區都市建設發展,乃以市地重劃方式,作綜合性之整體開發,以謀土地最高之經濟利用」。因此,本區實施多期的市地重劃區工程,詳情如下附表。

本區八期的都市重劃工作,其中的第一、二、三、四、七及八期計畫,是以住宅區為主;另外,第五期市地重劃區,規劃為住宅、商業用地使用,第六期市地重劃,則為輕工業區。

第一、二、三及八期的市地重劃,均位於東湖地區,在本區是屬於「東湖次分區」範圍內;重劃後的二十年間,設有戶籍人口數,已高達約七萬餘人,開發程度呈現飽和、繁榮狀態。檢視此區域的都市重劃工作,明顯的看出公共設施規劃瑕疵;尤其在道路系統方面,例如康樂街和安泰街的路幅,顯得太過於狹窄,主幹道的康寧路三段與東湖路,應該加寬路幅為宜,如此才可負荷繁忙的交通流量。康寧路三段地下的排水涵管系統,在颱風暴雨的侵襲下,常遭受水患之苦,在此市地重劃規劃中,似乎是始料未及。

第六期的市地重劃,是位於粉寮、港墘、洲仔及北勢湖地區,係於民國八十年間,配合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計畫;本期重劃範圍,原規劃為「內湖輕工業區」,之後,竟然「因勢利導」而形成「內湖科技園區」;近年來,已吸引大量的電子、生物科技等企業,「聚落效應」的進駐園區內,對於「 謀土地最高之經濟利用 」發揮到極致之效。在重劃過程中,道路系統及公共停車問題,是超乎原先的預估值;因此,常導致嚴重的就業交通問題。

第七期的市地重劃,是位於成功路五段北側的大湖地區,除了大湖國小為公共設施外,道路系統規劃,亦是不盡理想;其中的大湖山莊街路基,原是圓覺溪與米粉坑溪匯集後的行水區,設計為地下式的排洪涵管道路,形成「與水爭地」現象,怪不得近年來幾次的颱風暴雨,造成嚴重的損害,人亡物毀無數。又大湖山莊街路幅,亦是狹窄得無法負擔龐大的交通流量。

 

重劃區地籍資料

期 別

重劃區位置

辦理期間

(民國)

總面積

公共設施用地面積

可建築面積

重劃負擔比例

取得無償公共設施用地面積

備 註

1

東湖路以北,西臨第二期市地重劃區,東臨汐止地區所圍之區域

68.05—

72.10

34.2227

11.1928

23.0299

34.90%

6.7148

節省重劃開發費用 203,223,000 元;重劃後的二十年間,增設樂康、東湖及安湖三個行政里,戶口數增為約 7,853 戶 25,661 人。

2

東鄰第一期市地重劃區,西側為康寧社區,西南臨康寧路,南臨東湖路所圍之區域

68.06—

72.08

33.2223

8.5551

24.6672

29.09%

6.7715

節省重劃開發費用 181,285,658 元;重劃後的二十年間,增設明湖及康寧二個行政里,戶口數增為約 4,407 戶 14,576 人。

3

東臨康寧路三段,西臨民權東路六段,南臨高速公路,北臨康寧社區所圍之區域

70.05—

71.01

23.5631

12.0001

11.5630

34.51%

 

重劃後的二十餘年間,設有葫洲行政里,戶口數增為約 3,510 戶 11,039 人。

4

東臨康寧路,北臨國醫中心,南臨高速公路,西臨成功路所圍之區域

77.12—

85.03

64.0389

23.3865

40.6524

39.97%

 

重劃後的近十年間,設有湖興及金湖行政里。

5

東至成功路,北臨高速公路,南至南京東路六段,西與行善路相臨所圍之區域

90.04—

 

40.3665

15.5477

24.8188

46.31%

 

目前,尚在重劃中。

6

東臨瑞光路,北臨內湖路,南臨民權東路,西臨堤頂大道所圍之區域

78.06—

83.07

143.3549

47.3266

96.0283

38.36%

 

重劃前原有的北勢湖老街及港墘老街,因基隆整治、重劃工作而拆除;本期重劃範圍,原規劃為「內湖輕工業區」,之後,形成「內湖科技園區」;本期範圍內,今並無住戶設戶籍居住。

7

成功路以北,中央社區西北方,大湖里附近地區

72.09—

73.08

6.5598

1.9949

4.5649

40.00%

 

重劃後的二十年間,設有大湖行政里。

8

內湖第一期重劃區北側,西為保護區,東臨汐止所為之區域

71.06—

72.03

8.8272

3.2449

5.5823

19.26%

 

重劃後的二十年間,設有內溝行政里,戶口數增為約 1,473 戶 4,669 人。

 

(二)營建工程

從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的七十餘個歲月當中,公家部門所投入的公共營建工程,係以地方官署及附屬建築物、交通設施工程為主。內湖路二段舊行政中心的設立,乃在日據大正初年(即民國初年)所規劃興築的;內湖庄役場及其附屬的會議室、內湖統制倉庫等為營建工程代表。直至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內湖升格改隸院轄市之後,公共營建工程,方依都市計劃內容或政策所需而逐漸的加以興築。

內湖區行政大樓

內湖區新行政中心──行政大樓,動工興建於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七十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內湖區公所從內湖路二段 342-1 號舊辦公廳舍,遷至民權東路六段 99 號新建大樓現址,服務區民。

內湖區行政大樓為地上八層,地下二層;各樓層單位,有一樓內湖區聯合服務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內湖門診部,二樓為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稅捐處內湖分處,三樓為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內湖區戶政事務所,四、五樓為內湖區公所,六樓為臺北市立圖書館內湖分館,七樓為內湖區戶政事務所會議室、臺北市內湖就業服務站,八樓為禮堂;地下一樓為停車場,地下二樓為餐廳。

內湖垃圾焚化廠

由臺北市政府斥資近新台幣二十五億元的內湖垃圾焚化廠,於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正式興工。民國八十年元月起,首試運轉;隔年,正式接管運轉焚化業務。該廠為國內首座高效能大型垃圾焚化廠,係採用現代化機械式焚化技術,將垃圾中可燃物質,經焚化後使其體積減為原有十分之一左右,再將灰燼送往衛生掩埋;在燃燒過程中,並採用廢熱鍋爐設備,將產生熱能以汽電共生方式,資源再回收利用。

廠區面積為八 . 一 公頃,建廠面積有六六六O平方公尺(約二千坪),廠房高度是地上三十五公尺,地下九公尺,煙囪高度有七十四公尺;每日垃圾處理容量,可達九百公噸( 300 頓 × 3 爐 )。

內湖垃圾焚化廠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同時與木柵垃圾焚化廠,榮獲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國際認證的授證,成為全國前兩座通過認證的垃圾焚化廠。

金龍隧道暨民權隧道

金龍隧道竣工通行於民國八十一年間,係連絡金龍路與內湖路二段一七九巷,再接環山路三段的交通設施,為紓解成功路四段、文德路、內湖路一段幹道交通。金龍隧道全長有一七二公尺;各單向孔道內,設有雙車道、機車道及人行道,路寬計十公尺。

民權隧道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竣工通車;民權隧道連接民權東路六段與金湖路、成功路五段及康寧路三段道路,是提供東湖地區民眾,經民權東路六段,進入臺北市區的便捷交通要道。民權隧道全長有一六二公尺;各單向孔道內,設有雙車道、機車道及人行道,路寬計一O.五公尺。

防災科學教育館

位於成功路二段三七六號之全國第一座臺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在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正式落成啟用。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歷經三年的積極規劃籌建,設置的目的為「先透過瞭解各種災害歷史,到體驗測試各種模擬災害情況,最後到如何採取對應防護措施」;是一座將防災救災融入生活,寓教於樂的學習園地。

該館四樓層展示空間,分別是一樓為影像介紹、兒童防災教室區,二樓為綜合通報訓練區、風雨災害展示區,三樓為地震體驗區、緊急救護訓練區,四樓為煙霧體驗區、滅火訓練。

三軍總醫院

三軍總醫院成立於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一日;其前身為臺灣陸軍八O一總醫院,單位組織乃由臺灣陸軍醫院、聯勤第五總醫院、陸海空軍第一總醫院、陸軍第一總醫院,依序遞嬗而來。汀洲舊院區面積約八 . 六六公頃;早期,主治醫師皆來自北平協和醫學院、湖南湘雅醫學院等名師,為臺灣率先引入英美醫師訓練制度,奠下該院醫師紮實的訓練基礎。

三總在民國八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起,開始搬遷至佔地面積四十五公頃的「內湖國醫中心」;原址於四十一年元月至七十一年十二月期間,曾作為「陸軍工兵學校」使用 註 1 。三總當年十月十一日,開始門診及住院作業,急診作業則到十一月七日,才開始服務。未來病床數,由一千五百餘床增加到一千八百五十床,並計畫設置中醫部門;而原汀州院區,轉型為護理之家,並保留門診和急診醫療業務。該院新建後,不僅建築及設備全面更新,並經組識與流程再造及醫院管理全面資訊化,以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效率。

三總為國防醫學院之教學醫院,負有臨床醫療、教學與研究之責,醫療服務對象為軍人、健保民眾以及一般民眾;診療科別計有內、外科等四十五科,為衛生署評定之醫學中心級醫院。

註 釋:

註 1 陸軍工兵學校

係於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由先總統 蔣中正首創在南京光華門外,林伯森將軍擔任首任校長;民國二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期間,先總統 蔣中正親自擔任該校校長。自民國二十六年抗戰期間中,該校歷遷江西清江、湖南零陵;抗戰勝利後,遷往安徽蚌埠,三十六年成立初級班。其後又因戡亂時期,再歷遷南京、零陵及貴州遵義。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奉令遷臺,移駐鳳山、楠梓。四十年元月,先在臺北萬華,以龍山國小為班址,成立工兵訓練班;隔年元月,奉令於內湖復校,按新制設立軍官高、初級班及士官班。復於六十一年,改制設立正規班、分科班及高級專長班。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遷往高雄燕巢現址。

衛生下水道工程

本區衛生下水道工程建設,始於民國七十八年,施作大直次幹管(今易名為大直主幹管)工程;初期,汙水管線穿越基隆河,將污水送至迪化污水處理廠淨化處理。

民國八十年間,為「 配合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設置汙水下水道系統計劃 」,將本區規劃為獨立污水下水道系統,汙水管線不必穿越基隆河,而設立一座獨立式「內湖污水處理廠」;其廠址位置係於舊宗路一段、堤頂大道一段、中山高速公路與民權大橋之間。內湖污水處理廠設立目標為本區與大直地區,產生的汙水能就地處理,提昇基隆河自淨與涵容能力,並符合水質保育與水資源再利用作法。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十三日,臺北市長陳水扁主持「內湖污水處理廠」動土典禮;內湖污水處理廠係採用國內第一個地下化設計,污水處理廠加蓋後上方空間,規劃有面積約三 . 八公頃的多功能景觀親水公園,回饋地方。其集污範圍,西起大直橋附近,東至東湖內溝溪,南到基隆河右岸堤線,北達內湖山區,計劃集污面積約一千一百七十八公頃。九十一年五月二日,臺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內湖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通水典禮;預定同年十一月竣工,正式運轉,每日最大可處理二十四萬噸污水量,嘉惠內湖、大直及汐止地區,約三十七萬人口。

內湖區衛生下水道系統,分為內湖主幹管及大直主幹管之集污區。大直主幹管集污區範圍內,有成功路次幹管。內湖主幹管集污區範圍內,有民權東路次幹管、東湖路次幹管及大湖次幹管;除東湖路次幹管尚未施工外,其餘幹管工程均已竣工。因此,本區之分管網工程及用戶接管工程之完成率,於九十二年底前,成績已達百分之七十以上。至於東湖路次幹管工程,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預定民國九十六年,辦理規劃設計;之後年度,再續辦相關施工事宜。

本區90-92年接管率

年 度

接 管 率

備 註

90

51.99 %

 

91

62.22 %

 

92

70.20 %

 

◎附註:本篇文字及數據資料,參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所提供之相關資料。

 

(三)水利工程

1.灌溉

從清代、日據,到臺灣光復之後的民國五○年代,內湖地區是屬於標準型的農業社會,農村聚落分散期間,平原部份大部分均以農業用地為主;農業用地,又以水田栽植水稻為大宗的農作物。水稻及蔬菜的耕作,需要充足的灌溉用水;水源、埤塘及灌溉溝渠,必須有完整的配套系統加以規劃,才能從事農耕工作。本區於清代最早期的拓墾事業,係以何士蘭及林秀俊兩位先民為開發大業主;當時,農業灌溉系統即已配合開發,並且逐年改善及維護。

內湖地區主要的農業灌溉系統,有十四份陂圳與內湖大陂圳;今將其沿革及灌溉區域,分別敘述於下:

十四份陂圳

傳說中的「十四份陂圳」是里族莊林秀俊所開築的;參閱日治時期《臺北廳志》水利篇的記載,稱十四份圳是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塘面積二十四甲餘,可灌溉新里族庄附近一百九十六甲農地,創設於乾隆年間。又據林秀俊裔孫林鴻章的說法,稱早期的十四份陂圳興築與管理權,均歸屬林家。

「十四份陂」是提供灌溉用水的大陂塘,當時面積約有十九公頃;主要集水區為五指山系的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其下游灌溉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廣達一百九十六甲(190公頃 );水圳路並與公館陂(面積約 3.8 公頃 )連接。

明治四十(西元 1907 )年七月,十四份圳被劃定為公共埤圳,歸臺北廳長管理;當時曾向勸業銀行貸款三千九百六十三圓,作為修改水門及其他附屬建築物之費用;並於同年十二月完工。臺灣光復後,歸由「七星農田水利協會」管理。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五日,成功路五段計劃道路竣工,從大湖山莊街口起,至黃石公廟北側段,係採「填湖造路」方式完成;又大湖公園計劃區域內,設有游泳池、遊客服務中心、管理室和公園造景等設施;另外,公園管理室右前方(成功路五段路基北側)山谷地,亦喪失「蓄水功能」。頓時,原有廣達十九公頃的十四份陂水面,「減肥」成約五分之二的現況。

內湖大陂圳

依據《臺北廳志》記載:「內湖埤」、「蕃仔圳」(土名「蕃仔溝」;上游稱「新陂尾」圳),合併稱為「內湖埤」,灌溉「內湖庄」一百三十六甲農地;清乾隆年間,由業戶與佃農共同開設。明治四十一(西元 1908 )年五月,作為公共埤圳;同年十一月,組織「組合」(水利會組織),臺北廳長為管理人;大正六(民國 6 ;西元1917 )年,又合併「大窠口圳」、「認定外埤圳」。臺灣光復後,該灌溉系統歸七星農田水利協會(即今「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之前身)管理。

舊地名「內湖埤」或稱「內湖大陂」,即為今日的「碧湖」。昔日,作為農業灌溉大陂塘;其水源引自「赤上天山」(大崙尾山)和「尖頂」(忠勇山)南坡集水區的「新陂尾」圳,在梘頭(今內湖路二、三段交會處)設攔水制水門,將水流導入人工渠道中,沿著內湖路二段老街,流經今日的國泰醫院內湖分院、內湖派出所(舊為內湖行政官署)、內湖農會後方,再從達人女中校門口前經過後,直接進入內湖大陂。舊內湖大陂設有兩個水閘門,一在今水閘門處,另一在麗山街二一巷五號門口;主要的灌溉區域,為「山腳」(今麗山國中與麗山國小間一帶)和「港墘」地區。

「內湖大陂」後期改變成「碧湖公園」,由原來的農業灌溉坡塘轉變成休憩公園功能,乃因五、六○年代,內湖的農業逐漸凋萎,不再需要灌溉用水;因此,內湖路二段老街旁的引水渠道就沒落,斷絕了內湖大陂的水源。現在,惟有依賴聚集雨水方式來調節陂內水位。

本區陂圳概況表

陂圳名稱

圳路長度(公尺)

灌溉面積(公頃)

備註

五 分 圳

1,400

44

 

十 四 份 圳

8,400

98

 

公 館 圳

1,000

29

 

內 溝 圳

800

14

 

新 陂 尾 圳

1,500

29

 

番 仔 陂 圳

600

10

 

內 湖 大 圳

4,000

138

 

馬 路 圳

400

25

 

店 仔 圳

400

12

 

◎ 附註:參閱 《 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 會誌》 P.10-11 民國 76.12 版


 

2.防洪工程

由於本區平原土地部份,係位於臺北盆地內,又處於基隆河流域的下游「感潮」區段,鄰近基隆河道沿岸,屬於較低漥地勢,若遇到颱風暴雨侵襲,則無法避免水患之苦;故有史以來,本區常遭受水災之害。於最近的五十年期間內,本區遭遇到無情的颱風洪水侵襲,高達約有二十次之多;又如下附件( 1 )中的 葛瑞絲、畢莉、崔絲、波密拉、歐珀、愛美、葛樂禮、薇拉、琳恩、賀伯、溫妮、納莉等颱風,即造成本區嚴重的水患問題,區民生命財產損失無數。

然本區先天性欠佳的地理環境因素,導致區民生活及財產上無辜的受害情況,不斷地上演當中;如此,水利防洪工程益顯得重要。臺北市政府有鑑於此,在民國六、七O 年代,即著手規劃、改善基隆河內湖段的水利防洪與排水建設;除了遵照中央政府訂定的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完成臺北市轄主要河川之築堤保護外【如下附件( 2 )】,另於堤防內,興建抽水站及排水幹支線,以解決防洪及排水問題。基隆河內湖區段中,興建的抽水站,計有康樂、 南湖、長壽、成美、新民權、陽光、港墘及環山等八座 。

本區境內的大湖山莊街、康寧路三段及金龍路段,是採密閉式的箱涵排水幹道路線,若巧遇颱風暴雨,加上基隆河漲潮時,常造成嚴重的「水鄉澤國」災情,民國八十六年及九十年的「溫妮」與「納莉」兩個颱風,當地即遭受到極為嚴重的災情;溪流行水區域內,採用密閉式的箱涵排水幹道路線,是否規劃得宜?在多次的水患受災後,其水利防洪設施,似乎得全盤再檢討,與謀求改善之道為上策。

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計畫工程,係於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經報奉行政院核定實施,並於隔年十一月十一日,動工興築。工程範圍是自南湖大橋至中山橋,全長一七 . 四公里;其中的上游南湖大橋至成美橋段,稱為「小彎段」,長度四 . 一公里;成美橋至中山橋段,稱為「大彎段」,長度一三 . 三公里。其整治計畫工程內容,乃主要辦理兩岸堤防新建與加高、新河槽開挖、河川地整理及綠化、低水護岸、抽水站等河川工程,以及中山橋改建、麥帥橋延長與橋樑橋基加固、天母快速道路等工程;另俟河道轉換後,辦理堤內舊河道回填及新生地之基本公共設施工程。

附件( 1 )內湖地區歷年來較嚴重颱風受災資料:

侵台日期

名稱

最大

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

(公尺∕秒)

登陸地段

備註

90.09.10

納莉 (NARI)

中度

40.0

三貂角至頭城一帶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89.11.01

象神 (XANGSANE)

中度

38.0

 

87.10.16

瑞伯 (ZEB)

強烈

55.0

 

86.08.18

溫妮 (WINNIE)

中度

43.0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85.07.31

賀伯 (HERB)

強烈

53.0

基隆與蘇澳間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76.10.24

琳恩 (LYNN)

強烈

53.0

未登陸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69.08.27

諾瑞斯 (NORRIS)

中度

45.0

宜蘭至花蓮間

 

66.07.31

薇拉 (VERA)

強烈

55.0

彭佳嶼至宜蘭間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65.08.09

畢莉 (BILLIE)

強烈

55.0

宜蘭至彭佳嶼間

 

61.08.17

貝蒂 (BETTY)

強烈

65.0

未登陸

 

60.09.22

貝絲 (BESS)

強烈

65.0

彭佳嶼至宜蘭間

 

52.09.11

葛樂禮 (GLORIA)

強烈

68.0

未登陸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51.09.05

愛美 (AMY)

強烈

70.0

宜蘭至花蓮間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51.08.05

歐珀 (OPAL)

強烈

75.0

宜蘭至花蓮間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50.09.12

波密拉 (PAMELA)

強烈

65.0

宜蘭至花蓮間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49.08.08

崔絲 (TRIX)

強烈

60.0

未登陸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48.07.15

畢莉 (BILLIE)

中度

45.0

未登陸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47.09.03

葛瑞絲 (GRACE)

強烈

75.0

未登陸

造成本區嚴重水患

◎ 參閱整理自中央氣象局網站資料
 

附件( 2 ) 歷年完成之重大防洪工程一覽表:

完成年度

執行項目

內容

費用(元)

備註

65

基隆河護岸(內湖路一段 84 巷)

修護 100 公尺

 

 

66

基隆河內湖區港墘里西湖里護岸工程

興築堤防 60 公尺 ,護岸 80 公尺

 

 

70

基隆河五分里護岸

興築護岸 246 公尺

 

 

基隆河安康路護岸

興築護岸 57 公尺

 

 

基隆河西湖橋護岸

興築護岸 666 公尺

 

 

79

基隆河成美橋至成功橋兩岸堤防(第三標)

新建休閒步道 2,600 平方公尺 、健康步道 679 平方公尺 、遊憩步道 2,550 平方公尺

133,698,218

 

80

基隆河成美橋至成功橋兩岸堤防(第四標)

完成新建堤防長約 980 公尺

221,745,587

 

基隆河成功橋至南湖大橋兩岸堤防工程(右岸;第一標)

完成新建堤防長約 370 公尺

154,493,985

 

82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工程(臨民權抽水站段)

完成新建堤防長約 84 公尺

84,217,853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工程(舊宗段;第一標)

新建堤防長約 1,260 公尺

359,266,644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工程(金泰段;第一標)

新建堤防長約 1,790 公尺

433,783,890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及低水護岸工程(週美段)

新建堤防長約 1,120 公尺

693,436,952

 

83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工程(舊宗段;第二標)

新建堤防長約 468 公尺

254,777,327

 

基隆河整治工程──內湖堤防新建工程(金泰段;第二標)

新建堤防長約 506 公尺

283,974,677

 

92

內溝溪下游段整治工程

新建兩岸堤防長約 1,800 公尺

674,278,717

 

基隆河南湖大橋上游右岸堤防及兩岸堤外整地工程

完成新建兩岸堤防長約 600 公尺 及兩岸堤外整地

463,494,787

 
 

附件( 3 )

內湖區抽水站簡介:

目前,本區共劃分為八個排水分區。每一個分區的地底下,均設有雨水下水道系統;若遇到下雨時,雨水會先經水溝流到下水道,再匯集到抽水站的排水渠道,自然排放到河川裡。但是,若碰上海水漲,河川水位高度比下水道排水口還高時,下水道的水無法以重力方式自然排出,此時就要將堤防閘門關閉,以防止河水倒流入市區,並啟動抽水站的抽水機組抽水,將市區的雨水(或排水)排出。

內湖區抽水站相關資料表:

站 名

位 置

抽水機台 數

總抽水量( C.M.S )

設立年代

集 水 區 域

康 樂

東湖路 160 巷底

5

34.00

94


自基隆河北側,內溝溪右岸之區域
(集水面積 184.86 公頃 )

南 湖

潭美街 896 號

3

15.00

85


西至內湖焚化廠,北至東湖路,東至康樂街(集水面積 53.6 公頃 )

長 壽

安美街 38 號

4

23.00

88

成功路二段以東,內湖焚化廠以西,中山高以南(集水面積 78.6 公頃 )

成 美

潭美街 183 號

3

15.00

83

北起麥帥公路,以南沿新明路,東達成功路(集水面積 50.7 公頃 )

 

新民權

新湖二路與堤頂大道交叉口

10

74.00

88

民權隧道以西,民權東路以南,麥帥公路以北(集水面積 430.5 公頃 )

陽 光

港墘路底(堤防邊)

10

71.00

86

金龍、內湖、清白、紫陽里南側山區及成功路以西(集水面積 415.4 公頃 )

港 墘

港墘路 227 號

8

55.00

84

金龍路以南,成功路以西,港墘路以東(集水面積 334.4 公頃 )

環 山

基湖路 168 號

6

39.00

85

環山路一段以南至堤防,港墘路以西至天母快速道路(集水面積 175.3 公頃 )

◎ 摘自臺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網站資料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資料

參考書目:

1. 《臺北市志 卷三政制志 公共建設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民國 77.10 版

2. 《基隆河整治計畫工程簡報》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民國 82.10.3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