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橋樑、津渡

(二)橋樑津渡

主要的聯外橋樑部份:

五分吊橋

位於五分里安康路四一四巷南側的堤防外;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七(民國 7 )年,係本區跨越基隆河最早的一座煤炭運輸專用吊橋。吊橋橋面早在民國六十年間,因斷掉而拆除,今殘留北河岸的橋柱。此座吊橋橋面架設輕便鐵路,運輸內溝地區五份、聯豐、叭嗹煤礦和大邱田南側的友華、蓬萊煤礦,以及大湖公園西側的豐田煤礦(金湖路上的臺北市汽車駕訓班舊址)所產的煤炭,送往南港火車站儲煤場,再利用火車轉運到外地,對地方經濟產業貢獻良多。

於 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十五日 ,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2.內湖吊橋

內湖吊橋原位置,在今日港墘路底西北側五十公尺處;係日治時期,「宮前町梘頭道(大稻埕至梘頭)」跨越基隆河內湖港墘與松山上塔悠地區之間的聯絡橋樑,竣工通行於昭和十(民國 24 )年八月十九日;當日上午,由臺北州野口知事親臨主持通車典禮,吸引了無數的鄉親前來觀禮,盛況空前。

內湖吊橋興建總工程費計二萬五千三百六十元,其中臺北州政府負責一萬七千三百六十元,內湖庄役場和地方熱心人士,各負擔四千元;上述款項、通行啟用典禮費及地方熱心人士捐款等資料,均雕刻於「內湖橋紀念碑」上。內湖橋記念碑今位於港墘路與堤頂大道路口西側處,在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底,重新立碑。

內湖吊橋由於年久失修,存有潛在危險因素;因此,於民國六十七年九月起,改建為水泥橋,六十九年元月完工,命名為「港墘橋」。八十一年間,為配合基隆河整治計畫--截彎取直工程需要,終於遭到拆除的命運。

3.長壽吊橋

長壽吊橋原位置在今新明路四五一巷底,係聯絡內湖週美地區與南港、松山間主要的橋樑。 民國三十七年二月,「長壽橋」竣工,正式開放通行;本橋樑係由當時任職台北市第二任官派市長的內湖鄉親游彌堅,為慶祝先總統蔣中正六秩華誕(民國 36 年),倡議樂捐成立「興橋基金」,內湖鄉民紛紛響應,共同促成長壽橋新建工程,造福地方。當時,蒙臺灣省主席魏道明,特題頒「長壽橋」鑴版,釘附於吊橋兩端橋柱上。

直至市轄之後,長壽橋更名為「成美吊橋」。 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美吊橋耗資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整修費用,重新開放行人通行。七十年六月,成美吊橋逾齡,進行封閉,等待拆除;之後,地方人士頃組成「成美吊橋養護委員會」,向市府陳情保留,參與陳情者,有週美、行善里和南港玉成地區等民眾五百餘人。同年八月,於北橋頭興建先總統蔣中正銅像乙座,並舉行揭幕典禮;以「坐鎮」方式,做為保留本吊橋免受拆除之策略。

最後,市政府於七十三年,將本橋樑拆除;八十年十月,另新建竣工「成美長壽橋」,僅供人行跨河陸橋之用。

4.長壽橋

長壽橋與長壽吊橋,係屬同一橋名,卻分別為兩座不同地點及橋型之橋樑。本橋興建於民國三十七年,最初為混凝土橋柱的木面橋樑;四十二年,改建為水泥橋面,是內湖與南港之間,唯一可行駛汽車的橋樑。

民國五十年間,因橋樑老舊,不堪負荷,曾有公車經過,發生橋面斷裂為二;因此,致使公車落水,溺斃二十餘名乘客之慘案。之後,再改建竣工於民國五十六年一月;最後, 配合基隆河 截彎取直整治工程,而於民國八十五年間,將本座橋樑完全拆除。橋下的石壁潭風光,曾是日治時期,內湖八大景之一。

5.麥帥一橋、麥帥二橋

麥帥一橋原名為「麥帥公路一號橋」,係興建竣工於民國 五十三年五月間。 八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配合基隆河道拓寬工程,麥帥舊橋凌晨零時起封閉,即將進行拆除工程;同時,開放便橋替代通行。八十九年十月十五日,雙層式麥帥一橋之下層橋部份、南京東路引道段及環東大道開放通車。

麥帥二橋,在民國八十五年間,新建完成正式通車。
 

6.成功橋

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十日,跨越內湖、南港間的成功大橋,正式動工,總工程費四千餘萬元;橋長二七六公尺,橋寬計二十公尺,兩側面各留有三公尺的人行步道。六十年九月三十日,本橋樑完工通車。

7.成美橋

民國六十五年六月間,本橋樑完工通車。

8.南湖大橋

民國六十六年十月間,本橋樑新建竣工,正式通車。八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本橋樑進行拓寬工作;直至八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完成長度有六百七十公尺,寬度為十九 ~ 二十五公尺之工程。

9.民權大橋

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一日,銜接內湖與松山地區的民權大橋,正式完工,開放通車;橋樑和引道全長計有一一八 O 公尺,橋面最寬時,為二六 . 五公尺(無人行道橋面寬僅有 24 公尺)。

10.環東大道雙層橋

本橋樑為跨越基隆河的雙弦拱雙層鋼拱橋,設定成上層橋進入市區,下層橋駛出市區的單向快速道路;於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底,開放通車。其跨距為一六六公尺,拱高三十公尺,上下兩層各有二車道路幅;橋墩不立於基隆河道中,可防止受沖刷和阻塞河水功能。橋樑夜間景觀妝點,乃採用二十二組電腦控制,可變色的投光燈;每當夜幕低垂時,如彩虹般的多樣風貌,變化於圓拱橋體上,猶如一場燈光秀。

津渡部份:

1. 五分渡

舊址位於內溝溪與基隆河交匯口,是內湖五份、汐止社后及南港之間的「三腳渡」;早期,係內溝、五份地區先民進出南港及汐止必經渡口。民國六 O 年代,東湖地區連外道路及橋樑相繼完成後,船渡作業就因此而停擺。

2. 羊稠渡

舊址位於今成功橋下游約百公尺處;早期,是彎仔庄、葫蘆洲及羊稠地區先民,通往南港的必經渡口。臺灣光復後,上游不遠處的石壁潭長壽橋竣工通車(民國 37 年)之時,本渡口作業就因此而停擺。

3. 上洲尾渡

舊址位於成美橋下游約二百公尺處,即今新明路四五一巷底的長壽人行陸橋位置。早期,是上洲尾庄先民,通往南港、松山的必經渡口。民國三十七年二月,長壽吊橋完工通車後,本渡口作業就因此而停擺。

4. 下洲尾渡

舊址位於新明路六二一巷底;早期,是下洲尾庄先民,通往松山老街的必經渡口。民國三十七年二月,長壽吊橋完工通車後,本渡口作業,也隨之而停擺。

5. 粉寮渡

舊址位於民權大橋下游約百公尺處;早期,是粉寮地區先民,通往松山的必經渡口。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港墘吊橋竣工通車後,本渡口作業,也隨之受影響,一直到臺灣光復後的民國六 O年代,就正式停擺了。

6. 港墘渡

舊址位於港墘路底下游五十公尺處,即內湖吊橋舊橋址。早期,是內湖庄先民,通往松山、大稻埕的必經渡口;同是內湖地區,民生物資利用基隆河航運的進出口轉運站。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港墘吊橋完工通車後,本渡口作業,也隨之而停擺。

7. 北勢湖渡

舊址位於今堤頂大道二段與內湖路一段交叉口之北勢湖環保公園南端附近,即在北勢湖老街上的福德祠、承天宮旁。早期,是北勢湖庄先民,通往松山下塔悠的必經渡口。直到民國七 O 年代,本渡口作業,才正式劃下休止符;是本區津渡中,最後停擺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