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記

何士蘭

祖籍「 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下西山橋仔頭 」的何士蘭,字苑卿,乳名逢生;誕生於清康熙六十一(西元 1722 )年 五月二十五日 ,卒於清乾隆四十四(西元 1779 )年 二月初七 日,得年五十八歲。育三子:玉釵、玉振、玉繼。

依據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記載:「 …芝蘭一堡之大直、北勢湖、內湖等地,亦於乾隆初年,由何周沈三姓開墾。嗣後,周沈二姓窮於經營,全歸何姓,後由何士蘭開墾。… 」 ; 《內湖庄庄勢一覽》中的〈沿革概要〉篇內,也敘述到士蘭於乾隆六(西元 1741 )年,前來內湖庄開墾;再依《民俗臺灣》刊載,介紹士蘭:「 漳州府詔安縣之人,乾隆六年,率領同縣人來此地,構築住宅於今內雙溪,開墾坪頂庄、菁礐庄、內雙溪庄及內湖庄。 」 註 1 如此得知,士蘭正值弱冠之年,即結伴遠渡重洋,前來士林、大直與內湖等地拓墾。內湖庄的落腳處,擇居於港墘。

檢視以何周沈三人共同名義出具的墾批古文書,有乾隆十七(西元 1752 )年二月,「 貓哩錫口庄 (今松山) 業主何周沈 」給墾批,以及乾隆十八(西元 1753 )年二月,「 內湖庄業主何周沈 」給佃批 註 2 二紙,證明乾隆十七、十八年間,何周沈三人還是在一起合夥經營墾荒業務。

十年過後,即在乾隆二十八(西元 1763 )年十二月,士蘭卻以個人名義:「 內湖庄業主何士蘭圖記 」,出具給「內湖庄山下」詹立也的「杜根盡賣田契」 註 3 ;另外,乾隆三十三(西元 1768 )年十二月,也同是以「 內湖庄業主何士蘭圖記 」,出具給錫口街佃農蘇清的批字 註 4 ,此時,士蘭的年齡已有四十餘歲了,「自立門戶」似乎是理所當然,自有其經營的條件!

從士蘭逝世於乾隆四十四(西元 1779 )年之後,到嘉慶十五(西元 1810 )年止,計有三十一年;期間已經過第二代到第三代裔孫,家族墾業逐漸出現「經營不善」跡象,以第二房孫何思和、思明、思敬具名,作為「 公務缺欠費用 」、「 赴塹完公缺乏資費 」事由,向錫口街佃農借貸週轉。借貸合約有嘉慶十五年八月,向蘇明德借貸 註 5 ;嘉慶二十三年十月,以及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再向蘇德官借貸 註 6 三紙 ,均蓋有「 內湖庄業主何士蘭圖記 」戳印。

時至咸豐五(西元 1855 )年十一月以後,檢視到「顯威、利本、利壯、顯應暨份內人等」,所立的合約字中,就出現「 內湖庄業主何士蘭二房□□圖記 」 註 7 ,如此說明,後代子孫已分家產,各奔前程了。

根據 《韓何藍氏族譜》內之〈何士蘭祖來臺系紀略〉篇,記載「 …港墘為來臺高祖發祥地也…,因後裔懶惰不力教育疏荒,以及經營不週,以致祖產無增,反乃家產退盡;挨至日本領臺時,僅存祭祀公業而已;將持續至光緒二十九年(明治三六年)時代,有不肖後裔將存置在之公業變賣如洗,… 」另由何氏後裔,也曾講述到其上代祖先,因吸食鴉片惡習,而把廣闊的家產都變賣了。

目前,內湖何士蘭家族,設有「何三合」、「何玉振」及「何東勝」三個祭祀公業,地址置於內湖區內湖路一段 575 號五樓。何家的裔孫,分布於內湖、士林和基隆地區;在一九六 O 年,其家族曾統計裔孫人數,約有六十五戶,男丁數二百五十餘人;派下以第二房裔孫人丁最興旺,次為第三房,大房則殿後。

基隆慶安宮 〈沿革〉篇內,刊載『 …嘉慶二十 (西元 1815 ) 年,地方人士發起籌資創建「慶安宮」,由七星郡下內湖庄何蘭( 即為何士蘭 )大德奉獻部分土地,此為慶安宮之始 …』;今慶安宮左側立有「 獻地主何士蘭 」石碑乙面。

註 釋:

註 1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係 明治三十八(西元 1905 )年出版; 《內湖庄庄勢一覽》係 昭和 八(西元 1933 )年出版;《民俗臺灣》摘自第一卷第六號中的〈士林先哲傳記資料初輯〉篇,《民俗臺灣》係昭和十六(西元 1941 )年出版。

註 2 乾隆十七(西元 1752 )年二月,「 貓哩錫口庄業主何周沈 」給墾批,係參閱 《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頁 152 ; 乾隆十八(西元 1753 )年二月,「 內湖庄業主何周沈 」給佃批,係參閱旅居美國的內湖鄉親 郭禮哲 先生提供的文獻資料。

註 3 內湖鄉親 陳俊誌 先生提供契約影本。

註 4 參閱 《史聯雜誌》第十四期,頁 32 。

註 5 參閱 《史聯雜誌》第十四期,頁 33 。

註 6 參閱 《史聯雜誌》第十四期,頁 34 、 35 。

註 7 同註 3

 

參考書目:

1. 《內湖庄庄勢一覽》 內湖庄役場發行 昭和 22.11.01 版

2. 《民俗臺灣》全五卷 東都書籍臺北支局發行 臺北南天書局復刻

3. 《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二輯 盛清沂著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印行 民國 45 年版

4. 《臺北縣志 卷二十七 人物志》 林佛國、盛清沂編纂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印行 民國 49 年版

5 . 《韓何藍氏族譜》 何氏族譜編輯委員編 成光出版社發行 民國 53 .09 出版

6.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 王國 璠 編纂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民國 77.09 版

7 . 《史聯雜誌》第十四期 陳溪珍主編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出版 民國 78 .06 版

8. 《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 黃美英主編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民國 85 .12.25 版

9. 《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 戴寶村、溫振華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印行 民國 87.06 版

10. 《凱達格蘭古文書》 謝繼昌主編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 民國 88 .11 版

11. 《內湖傳家寶》 陳金讚著、發行 民國 89 .08.08 初版

12. 《台北縣客家文化 半年刊》第三期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發行 民國 91 .12 出刊

林秀俊

「攀龍第十二世」的林秀俊,字茂春,號天成,又號成祖,乳名王。清康熙三十八(歲次己卯,西元 1699 )年閏七月十五日未時,誕生在「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卒於乾隆三十六(歲次辛卯,西元 1771 )年五月十四日午時,葬於「 里族庄 搭搭 攸山之平原 ( 今粉寮地區 ) 」 註 1 ,享壽七十三歲。祖父名日 火昌 ,字色,生八子 註 2 。養父「夜」 註 3 ,無婚配,過繼其長兄「族」一子(即林秀俊)。

秀俊成年之後,在故鄉與宋氏(名蔭,諡慈惠) 註 4 結婚;育有一子,名海廟。在康熙末年,秀俊以弱冠之齡,胸懷大志,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淡北」地區,擔任通事和投入拓荒事業。之後,再娶平埔族擺接社潘氏(名蛤也霍,諡儉順) 註 5 為妾,生二子,名海籌與海文,計二妻三子。

在臺五十載的歲月中,秀俊曾擔任過大甲、後 龍 和淡水諸社通事,負責「番社」與官府或漢移民間的翻譯、溝通等服務工作。由於通事職務之便,又再娶「番婦」為妻室;且三子中的次子和參子,是「番婦」所生,能全力襄助父親的事業,所以在「番社」荒埔 鏷 給漢移民承墾開拓過程中,林氏佔有極優越的條件,以致於「 田園、房屋到處散佈 」 註 6 著。

從乾隆二(西元 1737 ,秀俊當年 39 歲)年二月,林天成(即林秀俊)、陳鳴琳和鄭維謙三人共同訂立的合約中 註 7 ,記載「 因康熙伍拾玖年合同陳夢蘭、朱焜侯、陳化伯公置北路淡水大加臘 (今臺北市區) 、八芝連林 (今士林區) 、滬尾 (今淡水) 、八里坌 (今八里鄉) 、興直 (今新莊、泰山、五股一帶) 等處五庄草地。其大加臘四庄經已節次開墾,惟興直一庄未暇整理,是以致外人有請墾之舉,而陳與鄭在廈,林在淡,不忍袖手,出頭招佃開圳墾耕,貼納餉課,仍與楊、許互控多年,一肩獨任… 」由此可知,秀俊於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業已與友人陳鳴琳和鄭維謙合夥「開圳墾耕」臺北盆地荒野。乾隆九年,與陳鳴琳和鄭維謙三人,將興直庄產權丈分後,秀俊自立「林成祖」墾號,開拓擺接庄、大加蚋庄和溪洲地區。為了全力拓墾擺接庄和應付巨額的大安圳土堤維護經費,秀俊家族,於乾隆中後期,逐漸將興直庄產權轉讓他人。

在擺接庄的開拓範圍,是「 東至秀朗溪 (今新店溪) ,西至擺接溪 (今大漢溪) ,南至擺突突,北至武勞灣 」,涵蓋當今板橋平原的板橋、中和及土城一帶。日後,其家族也開發了新店安坑和內湖地區。

《淡水廳志》水利篇中,記載著「 大安陂圳…圳長三里餘,一帶旱溪植樹。顧圳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自三叉河二甲九(今大漢溪土城媽祖田段) 至鴟鴞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門至下分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里。灌溉大安 寮 至港仔嘴莊等田一千餘甲。 」、「 永豐陂圳…圳長五里餘。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鑿石孔穿尖山,自暗坑口 (今新店安坑地區) 接引青潭大溪水流,至南勢角枋 寮 莊,灌溉田一百九十餘甲。 」和「 暗坑圳…長二里餘,與永豐陂毗連。業戶杜 (應為林姓) 登選 (海廟第四子) 等鳩佃所置。其水自青潭大溪引入,灌溉安坑莊田六十餘甲 」 。 又在苗栗後龍地區,也有「 貓裹莊圳…乾隆三十四年,眾佃按甲科派所置。其水發源於合番坪,在龜山頭築石壆以瀦之。由林秀俊分開圳道,灌溉田四百四十八甲 … 」的記錄。其中的「大安陂圳」、「永豐陂圳」和「貓裹莊圳」是秀俊在有生之年,經手規劃完成的。「貓裹莊圳」的開圳,和大甲德化社荒埔「 鏷 給漢人承墾 」的記載,也可佐證秀俊的墾荒足跡,曾出現在苗栗後龍和台中大甲一帶。

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水圳帶給農地無限的生機;可是,圳路的維護工作,是須要再投入更龐大的經費和人力管理,原因是昔日的建築工事,較為簡陋之法,且常遭受洪水損害之苦。大安圳多次的崩塌,致使林家所投入的巨資,無法回收,財務日益惡化,甚至典賣土地來籌款修圳!到了道光二十六(西元 1846 )年以降,秀俊的裔孫已無法支付此債務,遂將大安圳的經營權,轉讓給同是漳州籍的林本源家族;而自留部份田產,俟他日東山再起。

舊時,秀俊家族於「擺接十三莊」 註 8 ,置有後埔、新埔、深丘和枋寮(今中和)等公館,負責收租納穀業務;另外在西盛地區,設立一座倉庫囤積穀物。林家三大房子孫,大房海廟(人丁較興旺,子孫尤多)居板橋後埔公館(開基祖厝),第二房海籌住新埔公館,第三房海文(人丁最少)居深丘公館。位於板橋市後埔街的「後埔館」,目前只保留「正身」磚造的舊建物和右翼護龍,呈現不完整的格局。板橋市國光路 197 巷 2 、 4 號「新埔館」,舊公館三合院式,已於十餘年前拆除;之後,民國七十七年改建為公寓式住宅群,設有「九鯉湖仙公祖」和「林成祖公館祠堂」。

秀俊家族,在內湖地區開墾的農地,分布在內湖「新里族庄」,包含十四份、石壁潭羊稠、灣仔和粉寮等地區。林家設有「上公館」和「下公館」;「上公館」由大房子孫居住,原位於今日的國防醫學中心內,早期工兵學校籌建時,「上公館」被政府徵收後,已遭拆除。「下公館」由第二房子孫居住,原位於粉寮,即林秀俊墓園前方百餘公尺處,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市地重劃時,也剷為平地了。「上公館」的建築年代較為久遠些,內湖族人大部份居住在此處。當今,內湖地區秀俊的族人,是以大房海廟支系為主。海廟長子(即秀俊長孫)登墀的墓園,也位在內湖白鷺山南麓;墓園坐西北朝東南,其墓碑書刻「 金浦 皇清待贈太學生登墀林公墓,嘉慶癸亥 (西元 1803 ) 年修,二大房子孫立 」。今祖孫墓園,同時立於當年所開拓的土地上,朝夕與之為伍。

據秀俊的大房第廿一世裔孫林鴻章表示,當年秀俊渡臺拓墾內湖荒埔時,身旁攜帶三尊神像保佑,一為當今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陳元光」,二是現在奉祀於板橋「新埔館」的「九鯉湖仙公祖」,第三尊乃「郭聖王」。

傳說中的「十四份陂圳」是秀俊所開築的;參閱日治時期《臺北廳志》水利篇的記載,稱十四份圳是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面積二十 四甲 餘,可灌溉新里族庄附近一百九十 六甲 農地,創設於乾隆年間。明治四十(西元 1907 )年七月,劃定為公共埤圳。筆者獲得鴻章君所珍藏之署名「臺北廳」,郵寄給十四份圳「水圳管理人」林慶仲之傳喚單(明信片)資料,即可證明十四份圳的經營所有權,乃林家擁有。

在秀俊眾多的裔孫群中,首推前交通部長林豐正(屬第二大房,第十九世孫),是其宗派下最傑出且具有高知名度的一位公眾人物;豐正曾服務過中國國民黨臺南縣黨部主任委員、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和中央黨部秘書長,民選臺北縣長、臺灣省民政廳長、臺灣省副省長和內政部長等職務。

已故林清火 (屬第一大房,第十九世孫), 係昔日「十四份圳」管理人 (圳長) 林慶仲的第三子;年輕時代,曾當選 日治時期 民選的「內湖街庄協議會議員」,以及臺灣光復後,擔任過首屆湖興村長 。第廿一世裔孫林鴻基(清火長孫),曾當選過 臺 北市第四屆議會議員。
 

註 釋:

註 1 依據板橋後埔館林氏神主牌記載之生卒時辰;另神主牌正面書「 皇清 顯考 例 刺 授儒林郎 諡恭敏 林府 君神主,男海籌 承重孫登墀 杖期孫彤雲仝奉祀 」。

註 2 依據《攀龍林氏族志》影本中「肇基攀龍林氏乘譜次源流圖」系統表,記載:第十世日 火昌 (神主牌記載: 公乳名色諱 火昌 ,生于崇禎戊辰年 十一月十四日 未時,卒于康熙庚申年 四月十三日 丑時 ),生八子,其順序為族公、夜公、化公、忠孝、德公、政公、租公、權公。

註 3 依據民 59 年版《西河林姓族譜志》後埔林跳手抄本,記載:第十一世夜公…生于順治(清)十六年己亥(西元 1659 ) 五月十五日 吉時,卒于康熙六十年辛丑(西元 1721 ) 九月十四日 子時;享年六十三歲。待贈顯祖考名伯探林公一位神主。

註 4 宋氏生于清康熙四十年辛巳(西元 1701 ) 十月十五日酉時,卒于乾隆卅八年癸巳(西元 1773 ) 八月初九 日未時;享年七十三歲。

註 5 潘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西元 1718 ) 正月十五日午時,卒于乾隆卅八年癸巳(西元 1773 ) 六月初四 日午時;享年五十六歲。

註 6 參閱《臺灣開發史研究》,頁 232 。

註 7 參閱《臺灣開發史研究》,頁 78 。(張廣福文件 3- B1-3

註 8 「擺接十三莊」: 1. 後埔莊、 2. 社後莊、 3. 新埔墘莊、 4. 員山仔莊、 5. 枋 寮 街、 6. 芎蕉腳莊、 7. 南勢角莊、 8. 柑林陂莊、 9. 火燒莊、 10. 員林仔莊、 11. 冷水坑莊、 12. 大安 寮 莊、 13. 籐 寮 坑莊;參閱《板橋市志》頁 70 。

 

參考書目:

1.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會史編纂小組編輯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發行
民國 82.03 版

2. 《攀龍林氏族志》 手抄稿影本

3. 《西河林姓族譜志》 後埔林跳手抄稿影本 民國 59 年版

4.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諸羅縣志》周鍾瑄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2.06.30 版

5. 《臺灣研究叢刊 臺灣開發史研究》尹章義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民國 78.12 初版

6.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淡水廳志》陳培桂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2.06.30 版

7. 《板橋市志》盛清沂、吳基瑞編纂 板橋市公所出版 民國 77.10 版

8. 《漢聲雜誌 第 21 期》文 / 林惠正 頁 43-55 漢聲雜誌社出版

9. 《臺灣通史》連 橫著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民國 68.08 影印版

10.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全一冊》黃典權、林文龍、莊永明、李國俊、邱正略編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7.06.30 版

11. 《臺北市古蹟簡介》李乾朗著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印行 民國 87.11 增訂版

12. 《內湖庄庄勢一覽(全)》 內湖庄役場 昭和八年(民國 22 年) 11 月 1 日發行

13. 《內湖巡禮》文 / 黃明鐘 頁 3-17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編印 民國 86.05.28 版

14. 《走踏台北縣親近板橋》王淑慧主編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民國 88.04 初版

15. 《來去大安圳.回首大墓公》郭正雄、李汪燦著 臺北縣土城市公所出版 民國 86.04 版

16. 《寶島蒐古錄 第四集》林 藜著 臺灣新生報社出版 民國 71.02 再版

17. 《聯合報》文 / 雷顯威 民國 86.01.06 3 版

18. 《聯合報》文 / 施靜茹 民國 80.10.06 版

19. 《林清火老先生生平事略》文 / 林清火老先生治喪委員會 民國 77 版

李光煥

本區梘頭人,日據期間的住址為「 臺北廳芝蘭一堡內湖庄土名內湖梘頭百八十二番地 」;光煥誕生於清咸豐元(西元 1851 )年間, 病逝 於 昭和七 ( 民國 21 ; 西元 1932 ) 年 4 月 18 日夜間,享年八十二歲。據 《臺灣列紳傳》內容,稱 光煥「 資性伶俐,能解理義 」;於清代,其家世膺民社;光煥年少,飽讀詩書,列舉「監生」;之後,為內湖、里族兩社總理。

明治三十(西元 1897 )年,任用士林第九區庄長;明治三十二(西元 1899 )年,任用水返腳第十二區長;隔年,任臺北第十區庄長,於六月間,榮獲總督府授佩紳章。明治三十四(西元 1901 )年,改臺北廳第十區庄長;明治三十九(西元 1906 )年,又改擔任內湖區長,未幾而辭官。當時,他的資產約有仟圓之數。

 

參考書目:

1. 《臺灣列紳傳》 臺灣總督府 大正 5 年 4 月印刷發行
 

郭國仕

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湧口保廟兜社。出生於清光緒十二(西元 1886 )年九月二十八日,卒於日據昭和十三(西元 1938 )年七月二十日,得年五十二。父親郭華添,母親葉氏密;大伯父郭華瑞(曾任內湖區長),祖父郭章景,曾祖父郭文爐。元配邱氏查某,繼室蔡氏允,育有五男三女,長子詩南,次子詩庭,三子詩達,四子詩敦,五子詩亮;長女郭氏玉,次女郭氏寶,三女郭珀。日治時期戶籍為「粉寮一二番號」。青年時期,曾赴日留學。學成返鄉後,曾擔任艋舺製糖會社經理職務。

國仕大正十三(西元 1924 )年十 一月一日 ,任職內湖庄長,昭和七(西元 1932 )年九月三十日卸任;昭和十(西元 1935 )年十一月十五日,內湖公學校創校三十周年之際,國仕擔任內湖公學校保護者(學生家長會;昭和 9 年 4 月 29 日創立)會長,協助校方辦理校慶事宜;他個人於當時,亦樂捐拾圓經費。

 

參考書目:

1. 《開校三十周年記念誌》 臺北州內湖公學校 昭和 11 年 5 月 3 日 發行

2. 《台灣台北崇飽公派 郭氏族譜》 郭詩連修譜 民國 73 年 9 月 28 日 續修再版

郭華讓

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 年) 十月六日 ,卒於民國四十年三月十二日,享年六十四歲。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渡臺第六世,行三。父親郭章龍,於日治時期,曾任錫口保甲局長、內湖區長職務,母親郭吳燕;祖父郭文茂;華讓夫人郭邱阿招,育有二男一女,長男國夫,東亞醫學院畢業,曾任國立台灣醫學院主治婦產科醫師;次男國荃,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曾營新台灣工業社、良一磚廠,台灣日光燈公司董事及廠長。

華讓畢業於臺灣總督府立臺灣國語學校;大正九(西元 1920 )年十月一日,臺灣總督府施行「州市街庄」制,將南港區合併為內湖庄, 郭華讓 擔任首任庄長。之後,於昭和七(西元 1932 )年十月及昭和十一(西元 1936 )年十月,分別再續任第三、四任內湖庄長,直到臺灣光復為止。

大正十三(西元 1924 )年九月二十四日, 郭華讓 將「尖頂」命名為「碧山」,舊石碑今存立於碧山巖階梯步道旁。

郭華讓 擔任庄長二十餘年公職期間,又兼任內湖信用組合長和臺北州青果輸出組合長等職務。經手重大的工程,計有「內湖松山道(今成功路二、三段到新明路)」,此為動員保正、庄民,合力將原有的田埂小徑,修整而成「保甲路」;其中的「章彬嶺(內湖國中校園東側坡道)」,更是進行一、二次削平工程。以及內湖路一、二段拓寬工程,康寧路興築工程,內湖吊橋興建和「中店仔(內湖路二段舊內湖行政中心)」自來水等項工程。

民國七十六年,內湖碧山巖董事長郭富雄署名所立的石碑,內容稱讚郭華讓:「 …任內獎勵產業,提倡教育,修闢對內、對外道路及橋樑…。對內湖整體之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均有很大的貢獻,也為今日內湖之繁榮奠下良好的基礎… 」。

 

參考書目:

1. 《郭氏族譜》 成光出版社發行 民國 53.11. 初版

2. 《臺北文獻》直字第六十八期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 73.06.25 出版

3. 《台灣台北崇飽公派 郭氏族譜》 民國 73.09.28 再版

4. 《內湖傳家寶》 陳金讚著、發行 民國 89 .08.08 初版

 

游彌堅

曾經擔任臺北市第二任市長的游彌堅,原名柏,字彌堅;明治三十(西元 1897 )年 十月二十一日 ( 農曆九月廿六日 ),誕生於內湖庄新里族灣仔的農家,排行為長。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係來臺第六代裔孫;世代務農,至祖父紅寬,曾擔任地方「保正」職務,熱心服務鄉里。父名石能,字頤康,從事農業外,亦兼營雜貨店;母姓林名銚,出身於南港書香家庭。

彌堅童年,被同伴暱稱為「大目仔」、「大頭仔」;青年時,又被戲稱「雞歸仔仙(吹牛大王)」。青少年時期,跟隨同鄉莊根茹漢學老師及母舅林雲龍習經史古文辭,天賦異稟,過目即誦,贏得「神童」美譽。歲十三時,方入松山公學校就讀一年級;由於成績優異,接連跳級,在大正三(西元 1914 )年三月畢業;當時,年紀已有十七了。隔月,旋即考進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習師範部;在校期間,各科成績特優,破例於大正七(西元 1918 )年三月,以全校第一名佳績畢業,名噪士林,傳為佳話。

因師範畢業成績優異,被校方留任於附屬的艋舺公學校,執教兩年;大正九(西元 1920 )年四月,請調返回母校松山公學校服務。三年後,調昇臺灣總督府成德學院,任教諭工作一年。大正十三(西元 1924 )年春,彌堅負笈東瀛,進入日本大學專研經濟;寒暑假期間仍不忘返臺,參加「臺灣文化協會」演講等活動,欲喚醒臺灣民眾的社會意識。昭和二(西元 1927 )年,學成歸來,隨即別離妻兒,隻身潛往北平;為避開日本特務耳目,遂易名「彌堅」,並斷絕家人音訊,以免受連累。

彌堅初到北平,市街生疏,舉目無親,委身受雇於印刷廠工作。民國十八年,轉赴南京,擔任三民中學英文教職;偶識軍事學家蔣方震(百里),推薦彌堅加入中國國民黨,並介紹到中央軍官學校任少校政治教官職。由於蔣氏與王受慶將軍為莫逆之交,熱心撮合王將軍胞妹王淑敏,終於在民國二十年,彌堅再續絃;當時,游母林銚由許實表妹陪同,前往參加婚禮。婚後,彌堅改任稅警總團軍需處長。

民國二十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隊強佔東三省。隔年三月,國際聯盟調查團來華,我方首席代表顧維鈞奉命接待;為求任務圓滿,亟需一位中、英、日文均流利,且熟悉日本政情者當秘書,蔣王兩人聯名推薦;彌堅掌握隨行參加赴瑞士日內瓦國聯會議良機,一展長才,深獲顧氏倚重。最後,國際聯盟一致譴責日本侵華行為,並支持中國國土之完整性。任務完成後,隨顧氏任駐法大使館秘書;公暇之餘,並進修巴黎大學。為兼顧家務,於二十三年冬天,辭職返國,續任兵工署應用化學研究所總務科長;翌年,轉職湖南省財政廳視察,兼任湖南大學教授。二十六年,彌堅調任湖南邵陽(寶慶)稅務局長;到職後,多所釐革,如取消包稅制度,改為直接稽徵,稅入倍增,榮獲尹任先廳長讚賞;因此,調昇財政廳第一科科長。

民國二十八年辭公職,赴香港擔任華僑實業公司協理兼緬甸仰光分公司經理;經常往來雲南、緬甸、香港間,運補戰時物資業務。三十年二月,一些流亡在重慶地區的臺籍革命志士,成立「臺灣革命同盟」,積極展開活動,敦促政府堅持收復臺灣政策,彌堅被推舉為常務委員。同年耶誕節,日軍攻佔香港,彌堅正在當地;為掩護官員內渡,遂混入難民隊伍中;未料,於深圳被日軍憲兵隊攔截,獨受審訊,鞭打逼供,酷刑重傷。脫險後,暫住雲南昆明;隔年,再移居重慶。

民國三十二年初,受任財政部花紗布管制局總務處長,兼視察室主任及總電臺臺長三要職。同年五月,政府為未雨綢繆,於中央設計局之下,成立臺灣設計委員會,彌堅奉聘當委員;尤於臺灣光復後的財經措施,更是多所獻策。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親自廣播投降詔書,願意接受聯合國「波茨坦宣言」,大戰終告結束。彌堅屬於第二批來臺接收的要員,係以臺灣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身分,返臺辦理接收事宜。十月十七日,方抵達基隆港時,由於內湖鄉親父老,在先前就已從報章獲知,群聚碼頭,熱烈歡迎,盛況空前。彌堅從人群中迅速的找到雙親,急忙趨前,跪泣不已;旁觀者,為之動容。返抵內湖故鄉時,鄉里為他張燈結綵,演戲辦桌,舉行盛大的歡迎會。

民國三十五年三月,彌堅接受行政長官陳儀派任台北市第二任市長,距台灣光復僅有四個多月而已;當時,市區滿目瘡痍,殘垣斷壁,道路幾乎無三里平,經濟蕭條,稅源枯竭,百廢待舉。彌堅勞心策劃,四年如一日,市政漸復舊觀。三十六年,擔任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三十七年,兼任台灣省政府委員。三十八年,中央政府遷臺;彌堅經手政務,益加繁忙,心疲力倦,五上辭呈,終於,在三十九年二月五日,獲得交卸職務。此期間,並兼臺灣大學經濟學教授,又應邀擔任淡江中學董事長兼校長。

彌堅辭卸臺北市長之後,仍任省政府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並被聘任為行政院及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委員;民國四十二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作教育考察三個月。事後,又轉往歐洲代表我國聯合出席國文教科會議,並順道考察各國之教育政策,寫成考察報告,並對國內教育提出改革建言。

民國四十三年,彌堅曾擔任臺灣紙業公司開放民營後,首任董事長;之後,轉任泰安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亦擔任過東方出版社董事長。晚年,關注教育、體育和觀光事業,熱心社會公益,續任國語日報社董事長、世界紅卍字臺灣分會會長、國際扶輪社臺灣港澳區監督及臺灣觀光協會會長,推動臺灣觀光事業不遺餘力,故有「臺灣觀光事業之父」之雅號。

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午,彌堅因心肌梗塞而逝世於台北寓所,享壽七十五歲。育有四子,長子並茂(元配所生)、次子敬熙、三子宗熙、四子復熙,一門俊傑,各有所樹。彌堅一生當中,從青少年時期的家世寒微,苦讀完成學業;之後,進入社會,擔任教職工作,因生活在被殖民環境裡,愛國愛鄉,義不帝秦,投奔祖國;在中國大陸期間,人生地不熟,憑著實力,因緣聚會,苦幹出頭;返台從事市政,全心戮力,政績昭然;卸下公職,轉為熱心公益,造福桑梓;公而忘私,足為典範。

 

參考書目:

1. 〈先君游公彌堅行狀〉

2. 《臺北文獻》直字第六十八期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 73.06.25 出版

3.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 宦績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 77.06 編印

4. 《松友會刊》第二期 社團法人臺北市松山區松山國民小學校友會 民國 88.08.20 發行

林老英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龍鳳頭水車洋的林老英,生於日據明治三十六(西元 1903 )年農 曆正月四日 ,卒於民國六十五年農曆 九月二日 ,享年七十四歲;父親林江照,母親蔡妹。夫人林吳玉,育有五男,長男文榮、次男文彬、三男文進、四男文欽、五男文貞。日治時期,戶籍地為內湖庄字內湖港墘二二 O 番號。明治四十三(西元 1910 )年,入錫口公學校內湖分教場(內湖公學校前身)求學;大正五(西元 1916 )年三月,為內湖公學校第四屆畢業生;該屆計有十三名畢業生,其中有林作文同學,曾於民國三十六年一月,擔任過地方自治前內湖鄉第一屆由鄉民代表會選舉產生的副鄉長。

老英於內湖公學校畢業後,繼續升學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師範學校學成之年,被分派至松山公學校,擔任六年教職工作。昭和三(西元 1928 )年二月四日起,調職內湖公學校「訓導」教師。直到台灣光復後,派當首任內湖國民學校校長職務;於民國五十一年九月廿八日教師節,獲內湖國民學校學生家長會,為慶祝老英校長服務教育屆滿四十週年,頒贈「教澤廣被」匾額乙塊。五十三年一月,告別前後擔任達四十二年之久的教師暨校長杏壇生涯,作育英才無數。

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臺北縣七星區「內湖鄉公所」正式成立, 老英亦被官派為首任內湖鄉長;同年八月,為求專心於內湖國校治理校務,因此,而卸任鄉長職務。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之後的某日,老英校長莫名的被憲兵隊人員,稱有事商量,便以車輛接走,去處不明;至當日黃昏之際,未見林校長返回家門,家人發現情況不妙,即刻四處尋找,到了深夜,依然未果。翌日上午,次子文彬前往臺北市政府市長辦公室,求見身為第二任市長的內湖鄉親游彌堅,請求代為找人。彌堅市長得知後,立即起身派出公務車,要文彬一同搭車尋找認人;驅車跑了二三處憲兵隊部,終於,在北市東門憲兵隊部的牢房裡,找到老英校長,游市長當下要求親保放人。老英校長被拯救出獄後,平安的返抵家門,功在鄉親彌堅市長的危機處置得宜;老英校長的牢獄之災,歸咎於地方派系「鬥爭」下,被污告的犧牲事件。

 

參考書目:

1. 《開校三十周年記念誌》 臺北州內湖公學校 昭和 11 年 5 月 3 日 發行
 

葉金火

明治四十一(西元 1908 )年十二月十二日,葉金火生於二重埔的農家;排行第五,手足計有十四人。童年十二歲(西元 1919 ),方入臺北州新莊郡二重埔公學校就讀;由於是農家子弟,家中又耕種了數甲農地,養了兩頭牛,在早晨上學前,務必幫忙家事,鋤草、餵牛食草喝水等工作完成後,才能上學去。二重埔公學校僅念了五年,就畢業了。之後,考上公費的「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經過五年的普通科和一年的演習科養成教育,終於在昭和五(西元 1930 )年三月,以優良的成績畢業了,旋即被派至臺北日新公學校執教。

昭和八(西元 1933 )年,二十六歲的金火與郭玉釵兩人,經媒妁之言,入贅結為連理。玉釵畢業於臺北第三高女,郭氏家族為內湖望族,係家中獨生女,婚後鶼鰈情深,育有五子四女;長子明德,於中國大陸蘇州創設機械工廠;二子明進和三子明政,設立文心建設公司;四子明榮投身杏林,於美國是一位執業的麻醉科專業醫師;么子明達,從事營建及客運業。碧雲、碧鳳、碧蓮及碧蘭四位千金,深受父親影響,均從事教職工作。

昭和十五(西元 1940 )年三月,金火奉調七星郡內湖公學校就教;隔年 四月, 內湖公學校 改稱為「內湖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奉派南港國民學校擔任校長職務;直至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金火當選臺北縣議會民選第一屆第五選區議員,得票數為 2,257 票;隔年一月四日,宣誓就職(當屆校長可兼議員)。未登記參選縣議員前,已卸任臺北市長的內湖鄉親游彌堅,特別主動的召集選區內的二十所學校校長,於松山國民學校席開二桌,宴請推薦金火參選。當時,金火僅繳了一千五百元參選費用,其餘沒用到任何金錢,亦無設樁腳協助動員,只有獨自騎著腳踏車四處宣傳,請求賜票;常是『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讓選民請客,原因是「校長」職位,較普受鄉親禮遇,且得到最高票當選。

民國四十二年一月十六日, 金火再度蟬聯就職臺北縣議會民選第二屆第五選區議員,得票數為 2,203 票;當年十一月,辭掉 南港國民學校校長。 第二屆縣議員任期,至 四十四年一月止。代議士任務完成後,旋即被戴德發縣長一再的請託,盛情難卻,「不得已」的每天長途通勤前往新莊國民學校服務;再當了兩年校長後,由於丈人辭世,家裡需要人手,故請辭新莊國民學校校長職務。

到了民國五十年底,臺北縣長謝文程是金火當年縣議會的同仁,又是同鄉;謝縣長禮邀金火復出江湖,再度擔任一年的板橋國民學校教師。之後,轉調臺北縣政府教育局任督學及教育科國教股股長職務,直至民國六十年六月,請辭退休,結束三十餘年的公務員生涯。退休後,創業擔任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及海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綜其一生,金火投入社會公益,亦不遺餘力;曾擔任過臺北縣教育會理事及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理事及監事、紅十字會臺北縣支會理事、內湖區改善民俗實踐委員會委員、內湖區調解委員會主席、臺北縣市國小校長退休聯誼會首任會長等職務。到了晚年,更積極提倡高齡體育,成立臺北市長青槌球協會,推動社區體育運動。個人有傲人的體育成績紀錄,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時值 82 歲),參加全國長春田徑公開賽高齡組跳遠及一百、二百公尺短跑,均獲得冠軍,並且打破全國記錄;隔年十一月,以八十三歲高齡,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第六屆亞洲長青田徑公開賽,分別榮獲一百公尺( 17.50 秒)和二百公尺( 37.32 秒)雙料冠軍;八十一年(時值 85 歲)六月,參加新加坡第七屆亞洲長青田徑公開賽,分別榮獲一百公尺( 17.3 秒)和二百公尺( 37.1 秒)雙料亞軍 ;八十二年十月,參加 第十屆世界常青田徑錦標賽,榮獲 二百公尺( 37.55 秒)亞軍 。

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一日 ( 農曆七月十七日 )上午,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七歲。三十餘年的教育英才工作,以及長期無私、熱心的社會公益服務,正是金火一生最佳的寫照。

 

參考資料:

1. 《南港設鎮(區)五十週年紀念 南港回顧》 南港設鎮(區)五十週年回顧編輯委員會 民國 86.07.06 編印

2. 《內湖傳家寶》 陳金讚著、發行 民國 89 .08.08 初版

3. 《葉公金火老先生訃告》 民國 93

王再來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十九都的王再來,別號再生;明治四十四(西元 1911 )年 農曆九月十五日 ,誕生於內湖五份;卒於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 ,享齡八十有八。生父名江,忠厚勤儉;生母姓楊名粉,係宜蘭楊士芬進士之女。再來出生排行 九 男,未滿週歲,旋被嗣養。養父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廿九都新地社,姓王名朝宗,乃書房漢學教師,也是東湖國小前身「五分書房」促成者,精於堪輿;曾任葫蘆洲保正,熱心地方公益。

再來十歲入內湖公學校就讀;由於葫蘆洲與校址港墘,相距遙遠,路徑崎嶇難行。一、二年級期間,常於上學途中,怕赴校遲到,會被教師處罰,心生膽怯,裹足不前,嬉戲於章彬嶺福德祠附近;迨同窗放學後,再結伴返家。養父得知逃學原由,遂決定轉學南港公學校。於內湖舊校時,學習成績中等;因天資聰穎,在新的學習環境下,成績猛進;四年級至六年級,皆名列前矛。畢業時,並擔任全體畢業生代表致感謝詞。由於再來生性活潑,個小精靈,博得師生喜愛。學成後,即赴五分書房「囝子教囝子」執鞭授業,贏得「小老師」美名。

昭和四(西元 1929 )年四月,婚娶 曹 查某為妻;領養長女寶珠、次女富美,視為己生,特加疼惜。昭和十四(西元 1939 )年六月一日,元配 曹 氏不幸病逝,鴛鴦行影拆散。隔年五月,繼婚林密;再生育富治、富佐、富麗、燦煌、富珍、富瑜五女一男。

再來年十九時,即任公職內湖庄役場;初任雇員工作,之後,再高昇為書記。於當時,庄役場偶而會到村莊放映宣導短片或黑白無聲影片時,亦充當劇情旁白解說工作。發生太平洋戰爭時,日本政府招募臺胞青年,遠赴南洋從軍;時有鄉親施予人情關說,或哭啼請託,使其子弟能避開南洋軍旅徵召。再來心地善良且富有同情心,在職務與同情心的矛盾衝突中,揮別了內湖庄役場。

昭和十八(西元 1943 )年八月三日,再來由內湖庄役場書記職位,請調「保證責任內湖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即內湖區農會前身)書記;如此職務的轉變,使得再來與農會組織,結下不解之緣。從昭和十八(西元 1943 )年至民國七十年止,服務內湖農會三十餘載,曾擔任書記、總務課長、總幹事和多屆理事長工作,貢獻地方農業發展,成績卓著。

民國七十年六月至七十八年六月止,當選過第四、五屆臺北市農會理事長,及第六屆(民國七十八至八十二年)常務監事和第七屆(民國八十二至八十六年)理事。兩屆臺北市農會理事長職務內,曾代表兼任臺灣省合作金庫監事,以及臺北農業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於服務臺北市農會的十六年期間,奉獻智慧與熱忱,嘉惠全市農業會務之發展,卓然有成。

民國三十七年,也當選臺灣省七星水利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民國四十五年十月至五十五年止,當選臺灣省七星農田水利會第一、二、三、四屆會員代表,兼任第一、二屆評議委員。民國六十五年四月起,當選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第二、三屆會員代表。善盡職責,敢言能行,深獲同仁之敬重。

基層村、里長服務方面,於民國三十四年至七十九年為止,前後計有四十五載漫長歲月,曾多次榮獲「協助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獎勵,政績斐然。至於社會服務方面,曾當選內湖區民眾服務分社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管理委員會委員、常務監事;內湖區改善民俗實踐會會長、東湖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會會長等職務。

 

參考資料:

1. 《台北市農會會刊 北農簡訊》 台北市農會編訂

2. 《王再來先生訃告》 民國 87.07
 

郭金田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湧口堡的郭金田,生於大正五(西元 1916 )年十二月十八日,卒於民國九十年八月七日上午,享年八十六歲;父親郭求,母親郭江招蘭。夫人郭吳配,育有七男三女,長男福星、次男福隆、三男福成、四男福照、五男福耀、六男福坤、七男福順。

金田曾任內湖庄役場書記,內湖鄉公所課長、秘書、副鄉長及第三屆民選鄉長,任期從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一日起至四十九年一月止,卸任鄉長後,擔任內湖鄉調解委員會主席;亦曾擔任六豐瓷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五十七年七月,內湖鄉併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內湖區,金田續任內湖區公所主任秘書,直至六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獲准自願退休請辭公務員生涯,依其任職年資計二十六年九個月。

參考書目:

1. 《郭氏族譜》 成光出版社發行 民國 53.11. 初版

2. 《內湖傳家寶》 陳金讚著、發行 民國 89 .08.08 初版
 

郭金田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湧口堡的郭金田,生於大正五(西元 1916 )年十二月十八日,卒於民國九十年八月七日上午,享年八十六歲;父親郭求,母親郭江招蘭。夫人郭吳配,育有七男三女,長男福星、次男福隆、三男福成、四男福照、五男福耀、六男福坤、七男福順。

金田曾任內湖庄役場書記,內湖鄉公所課長、秘書、副鄉長及第三屆民選鄉長,任期從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一日起至四十九年一月止,卸任鄉長後,擔任內湖鄉調解委員會主席;亦曾擔任六豐瓷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五十七年七月,內湖鄉併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內湖區,金田續任內湖區公所主任秘書,直至六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獲准自願退休請辭公務員生涯,依其任職年資計二十六年九個月。

參考書目:

1. 《郭氏族譜》 成光出版社發行 民國 53.11. 初版

2. 《內湖傳家寶》 陳金讚著、發行 民國 89 .08.08 初版
 

張國安

日據昭和一(民國 15 ;西元 1926 )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誕生於內湖五份佃農之家;卒於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六日,享年七十二歲。祖父張丹枝,務農兼營木炭業,歲四十一,因病而早逝;父親張茂己,母親郭乖,佃農兼打雜工養家。妻朱彩絹,係內湖國校教師同事;育有四男一女,長子宏嘉、次子宏碩、三子宏豪、四子宏杰,長女昭淳。

國安四歲時,舉家搬到十四份,十二歲再遷居石潭羊稠地區;昭和八(民國 22 ;西元 1933 )年,七歲就讀南港公學校(南港國小前身);昭和十四(民國 28 ;西元 1939 )年,進入松山公學校(松山國小前身)高等科;昭和十八(民國 32 ;西元 1943 )年,畢業於臺北工業學校(臺北科技大學前身)夜間部機械科;畢業後,進入台灣農機公司擔任技術員。昭和二十(民國 34 ;西元 1945 )年,因打抱不平之故,離開台灣農機公司,而轉職內湖庄役場擔任公務員;未久,於同年三月,被徵召當技術兵。

臺灣光復後,國安返回公所,繼續擔任公職;由於平日肯做事、負責任,且具有對任何問題的探究精神及謀求解決之道,被同事間尊稱為「萬能博士」。三十六年,改職任內湖國校教師。三十七年七月,由內湖鄉長謝水柳推薦,轉職「慶豐行」(位於臺北市博愛路 10 號);四十三年, 在內湖老家,與黃繼俊共同創立 「三陽電機廠」,生產磨電燈;四十八年,「三陽電機廠」改組為「三陽電機有限公司」,並且在新明路購買二百坪土地,新建廠房。五十年 九月 , 再度改組為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與日本本田公司 簽訂技術合作,生產機車,係國內第一家製造機車的公司。 國安領導 三陽工業公司,引進現代技術,執行科學管理,發展機車、汽車工業,績效卓著。 七十四年,三陽名列全國五百大民營製造業第十名。 七十五年四月一日,離開三陽工業公司總經理職務 ,擔任最高顧問 。

民國六十一年,國安 創立 豐群水產 公司 ,拓展遠洋漁業,領導國人建立自有銷售管道,持續成長的高生產力與規模,使豐群水產在世界遠洋漁業上,被譽為「日不落豐群」;國安擔任豐群企業集團董事長職務。七十四年八月起,投入 服務業 ,接掌來來百貨;之後,設立 來來(富群)超商 O K 便利店(民國 77 年 5 月),引進萬客隆批發倉庫(民國 78 年 12 月,臺灣首家倉儲批發倉庫桃園八德店開幕),首開流通 現代化、 商業自動化新紀元。

國安具有卓越、先進的眼光,一生勇於投資開創性的事業,在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榮獲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獎章; 身後,獲頒總統褒揚令。 著有《歷練——張國安自傳》。

 

參考資料:

1. 《歷練 張國安自傳》 張國安著 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7.05.15 第一版第 19 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