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宗教

內湖區志 / 回目錄 
 

在當今的臺灣社會裡,宗教信仰係採取自由開放的方式,各種宗教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宗教信仰是隨著人群的地理分布、歷史背景、民俗習性和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因此,敬神的對象和儀式各有不同。「民間信仰」與常民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特殊性。

回顧內湖地區的開發歷程,於四、五百年前,本地最早的住民為臺灣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或稱馬賽)族群,其宗教特徵如「精靈信仰」、「巫術行為」或「禁忌現象」,到目前尚無完整的史料可供參考。從西元一六三二年,西班牙籍耶士基佛(Esquivel)神父報告裡,提到里族有兩個村社,大部分位於「山中」(內湖境內多丘陵地),約有二、三百戶人家居住其境內;曾建議在此設立天主教會堂,和派遣宣教師負責宣教事務,然該項建議是否有被採納,則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天主教,曾經在此從事傳播之事實;此項活動為開異教在本區宣教之先河。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三月十九日,基督教偕叡理(或稱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ey,也曾到過內湖庄港墘和北勢湖庄傳教之紀錄。

最早期,由於漢民族移民的社會裡,受到「血緣」和「地緣」的因素,促使彼此牽親引戚結伴墾荒,聚集成庄形成部落。泉州籍來的移民,大多聚集在北勢湖、洲仔尾、葫蘆洲和五份地區,臨基隆河畔而居;另外,移民人口不在少數的漳州籍人士,則大部分分布其餘土地。於是,形成宗教信仰的三大祭祀圈組織:一、北勢湖地區的鄉親,參加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之宗教活動,二、洲仔尾的居民參與「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媽祖之信仰;三、漳州人則以碧山巖「開漳聖王」為守護神。移民初期,這三個宗教祭祀圈組織,互不往來;這樣的現象,持續到日據末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逐漸改善。

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源自原鄉--中國大陸閩粵地區的傳統文化;「唐山公」甘冒生命危險,遠度重洋,隨身攜帶著故鄉的「守護神」(神像或香火袋),前往「險惡」的環境墾荒,精神上唯一的支柱,就是仰賴神明的庇祐。清乾隆中葉,拓墾業戶林秀俊,隨身的守護神「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神像,組成卅六人的「神明會」;另外,「內湖庄六大角」五尊神明的信眾,也組成「神明會」組織,分由各村莊輪流祭祀。

日治時期,受到基隆河天然地理形勢的阻隔,對外交通聯絡僅依賴渡船和唯一的「內湖吊橋」,因為交通不便,農業社會型態的民風淳樸、善良,對宗教信仰活動積極參與,形成色彩濃烈的「民間宗教」。人們心中的「守護神」如「開漳聖王」、「天上聖母」媽祖、福德正神等,農事方面的守護神「五榖大帝」、醫藥神「保生大帝」,自然崇拜以「黃石公」(或稱石頭公)為典型代表。

民國十三年,圓覺寺開山住持達淨法師(前任碧山巖住持),曾提案於碧山巖前下方搭築一座佛寺;但未被地方「頭人」(意見領袖)採納,只有離職另起爐灶,創建了圓覺寺。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之後,日本政府在臺灣殖民地實施「皇民化運動」,著手壓迫民間宗教,進行「寺廟整理」,將神像集中管理;內湖地區的神明,多數就這樣被集中在碧山巖,少數「家神」不願被集中管理,所以有私自藏收於住家的土埆壁內的情形。建於碧山路登山入口旁的太陽堂,能夠並列於眾廟之林,歷經重重關卡,由申請不成、辯論力爭,最後才由當時的臺北州知事(首長)破例同意重建。

民國卅四年底臺灣光復後,民生經濟逐漸復甦,民風漸趨開放,人際往來樂見蓬勃。在地流行一句俗諺:「內湖師公,北勢湖戲。」其中的「師公」是指道教流派的「法師」或「道士」;因鄉民篤信道教和民間信仰,故喜宴慶典的「祭天謝神」或喪葬儀禮的「超渡」法會,常會重金禮聘「紅頭師公」或「黑頭道士」施法祭事。同時,境內也有多名鄉親從事「師公」的職務,促成本諺語流傳的因素。

民國四、五十年代,十五個國軍眷村相繼進駐內湖,以及六十三年逐漸解除禁建之後,區內公寓住宅如一夕之間,由大地冒出的水泥森林,一時引進大量中南部旅北淘金的「異鄉客」;使得全內湖區人口數突增十餘倍之多,匯集了中國大陸各省籍人士和臺灣各地的鄉親,儼若一個「族群萬花筒」。大批的新住民對當地的風土民情,是一知半解,絕大多數無法融入傳統的文化裡,如此形成青黃不接的窘態!

此階段,由於內湖地區大環境的驟然改變,使得各原有的在地傳統文化,直接受到了無情的衝擊;民間信仰的「神明會」、村莊角頭的祭祀圈組織,正逐漸地式微中。較為明顯的例子,就像港墘、北勢湖(今名西湖)地區,因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迫使老街聚落消失;重建後的港墘土地公廟和留存下來的北勢湖黃吉公祠,是提供年長鄉親念舊的聚會場所,也是僅能找尋到民間信仰的一丁點痕跡。從臺灣中南部上來的新移民中,也有攜帶故鄉的神明,在本地設立神壇而「招收」信徒,變成區內巷弄中,普見各類的神壇。

早期的基督教湖光教會是協助貧困鄉民,處理精神病患送醫等工作,不定期提供美援物資,如麵粉、奶粉、包榖粉等,作為親近鄉民的媒介,慢慢建立起情誼,進而傳播福音;其中的辛酸過程,非局外人所能體會的!內湖天主教堂的設立是先行租屋傳教,兩三年之後,購地興建教堂;再經歷數年,透過比利時方濟會母會的經濟奧援,在本地創辦教育事業而設立方濟中學和文德女中。

佛教的圓覺寺、金龍禪寺、恆光禪寺和佛光山內湖禪淨中心等寺院道場,在慶典法會或假期時,都會提供信徒禮佛和拜佛的機會;道教教義的宣導,若與天主、基督或佛教相提並論,則顯得遜色些,較無法讓一般民眾普遍的明白教義!


目前,已在區公所辦理登記手續的寺廟,分別為佛教四座:峰碧山圓覺寺、財團法人金龍院(即是金龍禪寺)、恆光禪寺、竹月寺。道教有十一處: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內湖承天宮、太陽堂、臺北護國延平宮、金碧宮、臺北市內湖區碧霞宮、三教山清靈宮、臺北慈光廟、福德祠(內湖庄六角頭)、梘頭福德祠、新坡尾福德廟。宗教財團法人教會五所:臺灣基督教恩惠福音會、臺北基督徒麗山禮拜堂、臺北市基督教浸信會榮恩堂、大湖基督教會、臺北市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東光教會。


 

民間信仰(含自然崇拜)暨道教

在四、五十年前的內湖,是一個典型農村社會,傳統宗教係以「民間信仰」為主;而「民間信仰」是一種庶民文化現象。民間信仰的「神明觀」(神明的世界),乃以中國傳統的帝王政治背景為架構;其至尊者為玉皇上帝(即宇宙帝王,或稱天公),統率三官大帝(或稱三界公;民間以堯、舜、禹帝為天、地、水三官),暨文武眾神明「治理」天下百姓。

「開漳聖王」、「開台聖王」、「天上聖母」和「福德正神」,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守護」之神,也是平日祈安求福的主要對象;此類信仰,正是反映出早期的臺灣移民社會現象。「自然崇拜」係對自然界日月星辰之變幻,風雲雷雨的諸象,以及山川樹石等萬物,為其崇拜對象,具有人類的「原始性」、「草根性」信仰。

正統的道教,其道祖為李老君;下分五大派源:丹鼎、占驗、經典、符籙和積善道派。民間常誤認「民間信仰」即為「道教」;乃因道教教義少以宣導,給人有「只重符籙驅邪消災,不重修持與教義之實踐」的印象。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碧山巖位於碧山路二四號;奉祀主神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字廷炬,號龍湖,是唐代福建漳州府首任刺史(官職名,地方首長職位);生於唐高宗顯慶二(西元657)年,卒於睿宗景雲二(西元711)年,得年五十五歲。唐朝敕封為「威惠聖王」,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昔日,為在地漳州籍人信仰的主要廟宇,屬於地方「庄頭廟」設置。

依據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廟方所稱:「開基祖廟(石室)…是清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建築。」其石室體積為一四○ × 一七○ × 一六八公分,內供奉三塊「神石」(開漳聖王與兩位隨從之化身)。

開基祖廟前下方的正殿興建,始於光緒十七(西元1891)年八月,由地方仕紳郭文鴻發動募捐,籌集貳仟伍佰圓而建成;民國十三年間,以約捌仟圓經費正殿重建。民國四十八年農曆六月初十日凌晨二時餘,原正殿前廟埕,發生崩坍;數月之後,正殿拆除重建,重建工程於民國五十二年竣工。

民國六十五年,前殿(三川殿)含地下六層樓、鐘鼓樓、崇聖台、八角樓等主體工程完工,之後再細部裝飾。

今日,所呈現的是一座建築雄偉、美輪美奐,也是內湖地區在地人宗教朝聖、市民遊憩的主要場所;廟埕是最佳的鳥瞰大臺北盆地眺望點之一。

日治時期和臺灣光復以後,前內湖庄長或鄉長,均擔任該廟管理人。民國六十一年十月起,改由信徒票選產生董事會(第三屆後成立管理委員會),並設置監事會監督之;歷任董事長或主任委員,有陳登谷、林再和、郭富雄、郭雄塗。民國初年,廟內即有廟祝進駐;歷任廟祝為潘老時、謝大笨、謝阿火、達淨師、駱淨師、陳阿寶、林阿扁、阿信、高木草、黃明月、林金得、林義勝、謝天來、林山峰、謝樹地、張紋瑞(後易名為福田)。

舊時的廟務支出,必須仰賴廟祝挑著「米籃擔」(大米籃)四處化緣經費,方能維持廟務運作。

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為開漳聖王聖誕,六月初七日凌晨子時起,舉辦傳統民間信仰——「開天門」延壽活動;十月初一至初七日,是一年一度的祈安禮斗法會。
 

北勢湖承天宮

承天宮位在文湖街二一巷九三號,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媽祖),主任委員陳貴樹。

依據廟祝黃明傳的回憶說法,稱承天宮媽祖神像獲贈的由來,是在清末時期,大稻埕碼頭同時間來了兩艘福建籍的大型運輸帆船,為了靠岸而爭執起來,恰巧岸上有一位本地林姓船家,居中調解;平息紛爭之後,一船主將其船艙內供奉的守護神——媽祖神像,作為贈禮。林姓船家接受了神像後,回鄉組織十二人的「換帖」媽祖會;每年,輪流請回個人宅內供奉。事經多年,媽祖會因故而停擺;後經提議,將神像獻為「北勢湖」和「洲仔」兩村莊的公有神明。每年媽祖聖誕酬神時,產生新的爐主,再請神像供奉宅內一年。

民國六十六年間,經地方熱心人士倡議興建承天宮,把舊北勢湖渡船頭旁的小福安宮(供奉北勢湖開基福德正神)拆掉,改建新廟,作為「庄頭廟」;六十九年 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落成啟用。新廟右側設福安宮,左方置承天宮;同時,成立管理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為劉昌祥;新廟後第三年,舉辦酬神慶典,連續上演歌仔戲、布袋戲、露天電影和康樂隊,計有一一六天之久,創下內湖地區謝神活動最長的記錄。

其實,最早期泉州籍的「北勢湖庄」,是參加大龍峒大道公(臺北保安宮)祭祀圈組織,輪流作爐主,每年捐「緣錢」或贊助經費演戲,且備妥牲禮前往祭祀;民國三十八年,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台的軍眷二百餘戶,暫居保安宮後,保安宮宮務組織被迫喊停而淡出祭祀。

為了配合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宮廟拆除;原宮址,現在已經變成「堤頂大道」二段了。八十四年十一月八日,暫時遷移到今天座落的地址;每年例行的媽祖生日慶典,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松山慈祐宮

內湖「洲尾庄(或稱洲仔尾)」的地區,是指舊基隆河截彎取直以前,於今新明路三陽工業公司西南側,一直到麥帥橋為止;三面基隆河圍繞之「半島型」區域。在地人祖籍均為泉州籍,與鄰近之羊稠、石壁潭、灣仔和粉寮地區的住民,來自不同的原鄉,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洲尾庄」宗教祭祀與河道對岸的松山地區泉州籍人,結盟成「松山十三街庄」祭祀圈組織,分別輪流當起慈祐宮值年爐主。

松山慈祐宮地址為八德路四段七六一號,以「天上聖母」媽祖為祭祀主神;在昔日的基隆河系航運中,與關渡宮和劍潭寺,同是臨基隆河畔的大寺廟。該宮的創立,相傳清雍正末年,有一福建泉州籍行腳僧,由福建湄州攜帶媽祖分靈金身,渡海來台,在乾隆元(西元1736)年,行抵松山;因本地士紳多屬泉州籍,遂提議立廟奉祀。

該宮自創建以來,曾多次修建工程,今廟地六百餘坪,建築基地分三川殿、正殿和後殿三進式,兩側各有雙層廂房 註 1。該宮建築巍峨,金碧輝煌,香火鼎盛,媽祖誕辰慶典日期,是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

松山慈祐宮於民國四十八年以前,是採「管理人制度」;四十九年至五十五年八月,組織「管理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登記為「財團法人」,設董監事會;前六屆,任期各為三年,第七屆以後,修正為五年。

民國六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附設的五層樓圖書館乙座落成啟用,建坪一四一九點八一平方公尺,可容納五百人閱覽進修。在慈善事業方面,每年舉辦冬令愛心物發放、提供績優學生獎助學金和辦理急難救助等社會福利業務。

釋:

註 1 據當地老里長林江河表示,在第三次重建媽祖殿時,洲尾庄民採「以工作抵獻金」方式,抵繳捐獻不足之差額;迨竣工後,結算工資和募集現款,金額超出原來應繳的數目甚多,因無法做差額退費,廟方主事者以兩項優惠條件,作為補償約定:一、該宮如有進香遶境等活動,除工作人員隊伍外,得以洲尾庄排行居首,以示禮遇。二、於前殿部分,除中門外,其餘兩側門之雕塑落款,須書寫「洲尾庄」。
 

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廟址位於內湖路三段二五六巷八號,奉祀主神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根據林秀俊的裔孫林鴻章表示,林氏來台墾荒時,隨身攜帶三尊神像:武身開漳聖王、九鯉湖仙公祖和郭聖王,今分別供奉於內湖、板橋和汐止;清乾隆中葉,林氏開墾內湖區的南半部。又依據<內湖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沿革>中,所記述「…為團結庄內林氏宗親,首先結合卅四人及黃管家、周掌櫃二人,計卅六人,創立神明會,並以聖王公為精神寄託,…」。此係林氏開發內湖時,最早結合同宗族人奉祀神明之始。

最初,三十六人結盟的「武身開漳聖王神明會」,是以爐主輪值方式,奉祀神像於民宅內;此尊神像經常出駕為信眾「治病」,驅魔趕邪。日治中期,日人趨以嚴格管理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導致該信仰組織,由盛轉衰,組織縮編,再以「十份內公字號(為林朝棟、林仲記、林漳興、林興記、黃合興、林鶴興、林興茂、林阿頭、林德勝、周永記)」結盟,輪流祭拜。歷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的誕辰慶典日,信眾們虔誠的慶祝一番;開漳聖王出巡遶境,街道兩側商家、住戶,皆備妥牲禮,鳴炮相迎;遶境、過火場面,盛況非常。

民國七十年間,前湖興里長林山峰,提供粉寮農舍一間,安座該神像,成立「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管理委員會,林山峰擔任首屆主任委員;歷任主任委員,有林新貴、林清輝、林文龍、林宏仁及林金榜。八十年底,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該廟因而被拆除。目前,暫棲現址。

內湖庄六角頭神明群

內湖庄六角頭,包括內湖梘頭角、新陂尾角、頂番仔陂角、下番仔陂角、港墘角和山腳角六個聚落。清代,拓荒先民共同信仰的神明,計有福德正神、天上聖母、五穀大帝、三官大帝和開漳聖王五尊。這些神明並無固定的廟宇安頓,而是六個聚落依序輪流,以爐主家作為供奉處所;目前,以「內湖庄六角頭神明會」祭祀組織管理。五尊神明中,福德正神、五穀大帝和三官大帝,是民間崇拜的神明;媽祖和開漳聖王是福建移民來臺的隨身守護神。

六個角頭要如何分配五尊神明呢?執事者發明了媽祖的祭拜,在一年裡,有「落馬角」和「起馬角」二個角頭,同時敬祀的設計。其祭祀順序是一、福德正神先「帶路」,二、天上聖母,三、五穀大帝,四、三官大帝,五、開漳聖王。六角頭循環當值祭拜的順序為一、內湖梘頭角,二、頂番仔陂角,三、港墘角,四、新陂尾角,五、下番仔陂角,六、山腳角。五尊神明中,僅有媽祖遶境當年輪值之某一角頭內的街道。媽祖「起馬」和「下馬」兩個角頭交接日,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二日舉行。

每年農曆的三月媽祖聖誕進香季,內湖庄六角頭媽祖按例於農曆正月十九、二十日辦理;每次前往參加的信眾,約有三、四百名;藉著一年一度的中南部進香活動,增進彼此感情,更強化宗教信仰的力量。
 

眾神明例行祭祀日期:

1. 農曆二月初三日 福德正神(土地公) (通常民間以二月初二日和八月十五日為祭拜日)

2. 農曆二月十六日 開漳聖王(陳元光)

3. 農曆三月初一日天上聖母(媽祖)

4.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五穀大帝(神農大帝)

5. 農曆十月十五日三官大帝(三界公)
 

內湖庄六大角福德祠

祠址為康寧路一段二三六號;原名「內湖庄福德宮」,由於缺乏文獻記載,創設年代不詳;但可確定的是其為早期內湖漳州籍先民信仰的主要廟宇之一。

於清嘉慶三(西元1798)年,內湖區最早的告示碑--簡公碑,碑文中記載著「…本庄福德宮…」,其中的「本庄」,係指乾隆六年間,墾荒業戶何士蘭所開闢的「內湖庄」,包括金瑞、清白、瑞光和麗山行政里之間,涵蓋範圍有內湖的中、西部區域十六個行政里。

在臺灣地區,同時出現官方告示碑、墓園和福德祠,三者相處一地,且土地公廟內,供奉信徒的「神主牌」,堪稱首例。

當今的內湖庄六大角福德祠,重修於民國四十四年,採五間式平房建築,建設費用係挪自簡公遺產被征收的補償款。福德祠門口對看牆上,各嵌置大理石碑一塊,記載其事;左石碑是「溯清嘉慶年間簡公乾恭所遺田業因後嗣失繼獻供福德正神並祀簡公祭祀公業永垂不泯臺灣光復後土地政策改革旋被征服放領由政府補償地價內湖神明代表集會議決將該款項興建福德祠堂合祀簡公牌位共享俎豆千秋爾後逐年祭祀爰是照六大角輪流值年爐主負責舉行支理為昭鄭重勒石聲明關其收支概要詳列左碑,民國乙未季春立」;右石碑為「建築福德正神並祀簡公祠堂收支概要,查簡公土地獻供福德正神祭祀公業據耕者有其田條例征收價款充為興建祠堂工程費收入新台幣貳萬貳仟零零肆元正,內股券肆仟零參拾貳元正,實物券壹萬柒仟玖佰柒拾貳元正;支出新台幣貳萬貳仟零零肆元正,中華民國乙未季春,內湖鄉神明代表一同」。

福德祠神龕內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神像與簡公夫婦神主牌位,構成「雙雙對對」的搭配;一般的土地公廟,極少奉祀土地婆(內湖地區僅此一座)。簡公神主牌上書寫「顯考妣諡侃直、淑惠,簡公陳氏二位神主」。簡公名乾恭,諡侃直,妻陳淑惠;清乾隆年間,是內湖開拓業戶何士蘭的佃農,畢生勤勞耕耘,田產面積約有一、二甲。晚年,留有遺囑,稱將田產充作「…本庄福德宮為香燈(香油錢)…」。

現今,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祭拜六角頭土地公婆和簡公夫婦;同時,清掃簡公墓塚。通常農曆二月初二日,為民間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臺諺「二月二,拜土地(土地公)」,亦為歲時習俗中的「頭牙」。管理人郭萬生。
 

梘頭福德祠

梘頭福德祠位於內湖路二段四五O號;奉祀主神為福德正神,主任委員謝文火。
在清末期間,此地每逢上元節,流傳著投擲爆竹「攻炮台」民俗活動;此「攻炮台」一直流傳到民國十年前後,才改邀請土地公「出巡」,接受信徒的「答謝」。出巡中,除了備妥牲禮祭拜外,庄民對街相互丟擲爆竹取樂,「戲弄」土地公!近幾年來,每年的元宵民俗活動中,內湖梘頭「夜弄土地公」,透過媒體的傳播,都吸引了上萬人親睹鞭炮的威力;現場此起彼落震耳的鞭炮聲,可與臺南鹽水蜂炮相互較量一番。

民間對土地公的信仰,源起尊敬「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因此,最早期在內湖路二段底的老街(舊地名稱梘頭)上,曾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守護著當地住民和水梘(即為水橋)。民國二十六年間,梘頭居民張氏興建住宅,將原有的福德祠拆除,擬另覓地重建。拆除後至三十七、八年之間,土地公神像暫居尖頂(忠勇山)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民國三十七、八年,地方長老請出碧山巖開漳聖王公、六大角天上聖母(媽祖)和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公,一起來指點出當今祠址;祠址是由老里長謝南的大舅舅捐獻。信徒們發起樂捐,蓋了一座平房式的祠堂後,再請回土地公入祠供信徒祭拜。
民國七十一年間,因祠堂上方的屋瓦破舊不堪,信眾集資重建燕尾式屋脊新廟。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神龕裡的百年石雕土地公神像「不翼而飛」;兩個月後的某一天,被住在大直北安路的傅先生晨跑時,無意中在路旁踢到該尊神像;事後,從媒體得知尋找的消息,主動聯繫廟方領回。八十八年底,由於該祠後方新建高樓住宅之故,將福德祠地基升高約五十公分整修工程,隔年元月十八日舉行入祠安座;當今,已呈現出一番新的祠貌。

上元節慶典活動,通常是從農曆正月初十,即拉開序幕;終日,都有上演布袋戲和信徒前來乞還米龜。「夜弄土地公」遶境範圍,東起金龍路,西至內湖大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旁),北鄰碧湖國小,南到成功路四段、湖光市場之間。

太陽堂

堂址位於碧山路二號;碧山路入口百公尺處,左邊拾級而上的太陽堂,係於民國二十四年,從五常街遷建到此;當時,重建內湖太陽堂,是經過申請、爭辯後,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知事破例同意。

原廟址位在松山下陂頭(五常街尾),今松山機場內,因興建機場而被迫拆除,補償費僅領到四圓而已。據已故前管理人李建發表示,民國十三年間,他的祖父李水來,係擔任道士職務,與兒子、媳婦一家人住在民生西路,宅內私自供奉太陽星君為家神;到了十八年,才遷移至五常街尾,正式建廟供信眾參拜。

「太極初生六合祥光環海國,陽光普照九洲佳氣集蓬萊」,此乃正殿大門聯對;神龕中,供奉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神像;其左側是印童,右為劍童。左外側,供奉二十八星宿方位聖座;右外側,供奉十八羅漢守護神。在臺灣地區,奉祀太陽神的廟宇,該堂享有盛名。

年度例行祭祀:
1. 農曆三月十九日(18、19、20日三天活動)春季法會
2. 農曆六月初六日深夜至初七日凌晨開天門
3. 農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普渡法會
4. 農曆八月十五日(14、15、16日三天活動)太陰娘娘聖誕
5. 農曆九月初一至初十日禮斗大法會
6.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太陽星君聖誕

臺北護國延平宮

宮址位於內湖路三段三四八巷六號;奉祀主神是延平郡王(開臺聖王,或稱國姓爺)鄭成功。原宮址位在松山區濱江街,於民國八十年底,因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施工而搬遷內湖。

民國八十二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新廟落成;開山住持王慶文。於正殿內,供奉三尊「鎮殿三寶神像」——開基神像、延平郡王戎裝神像和福建石井延平郡王神像。

另外,鎮宮之寶——和闐美玉雕成的鄭成功神像,體積為八O × 六六 × 一九五公分,淨重二,一八一公斤,係採自一塊約七千公斤重的新疆和闐青玉,特聘請大陸知名玉匠,歷時七個多月的全天三班制工作,精雕而成,九十年七月運抵國門。宮內「三川五福門」、「天壇廟中廟」和神龕,均特選大陸上好樟木與雕刻名師,考據典籍,造型栩栩如生,媲美三峽祖師廟之木雕品。

延平宮管理委員會組織龐大,信眾皆為熱心道教的各行各業成員;先後成立以下團體:一、鴻達道經團,二、延明陣頭組,三、開臺聖王善信聯誼會,四、金鳳櫻義女隊,五、駕前法事組,六、 333紫光營等。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十四日,由信眾創立「社團法人中華道教三清功德會」,弘揚道教,濟弱扶貧,熱心社會公益不遺餘力,連續三年,榮獲內政部評選為「全國性社會團體評鑑績優」。

每年的元宵夜,宮內聚滿了信眾,歡慶難得一見的「聖龜會」。

年度例行祭祀:
1. 農曆正月中旬 春季祈安禮斗法會
2. 農曆五月初一日 宮慶日
3. 農曆七月十四日 延平郡王聖誕日
4. 農曆九月初九日 中壇元帥(太子爺)聖誕日
5. 農曆十月十五日 鎮殿開靈光紀念日
6.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 安座紀念日
7.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 歲暮大團圓

內溝三教山

全臺少見的「三教山」位在康樂街二三六之六號,是藏身於內溝山區裡,佔地約有三千三百坪,四方丘陵環繞,林相蓊鬱,鳥語花香,環境幽靜,天然道場;奉祀儒、釋、道三宗教合一信仰的「三教山」,即是包括孔子廟、華清寺、清靈宮。

「三教山」創建於民國七十八年,主建築物為三樓層,樓地板面積計約百坪;一樓闢作「三教書室」,正壁面彩繪孔夫子畫像一幅,提供學子自修場所;二樓神龕裡,放置至聖先師石雕像、佛祖釋迦牟尼像、道祖太上老君像,陪祀尚有玄天上帝、媽祖、關聖帝君、岳武穆王(岳飛)、福德正神等眾神明。

管理人張秀琴女士(道號:道寺子),說起創立「三教山」的緣由,稱民國六十年代,與其先夫共同經營建築事業,在某一工程施作時,挖掘到人體遺骨;因平時無鬼神論信仰而不加以理會,導致爾後諸事的不順利,甚至聲稱「太上道祖把我從鬼門關救回來」。基於「救命」等諸多的感恩、覺悟到報恩歷程,於是發心設立儒、釋、道三宗教為一堂的信仰處所,期望藉此匡正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年度例行祭祀:
1. 農曆二月十五日 道祖太上老君聖誕(此時,將釋迦牟尼佛暨至聖先師孔夫子聖誕提前一併祭祀)
2. 農曆七月二十二日 中元普渡

黃石公廟

廟址位於成功路五段臨三七號南側;沿著成功路五段,經過大湖公園後,便可見到黃石公廟。傳說廟內的巨石從白鷺山掉落時,曾有一位身著黃袍老者盤坐其上,故後人直稱「黃石公」。民國六十七年間,成功路五段新道路施工時,遇到「黃石公」擋路;經地方人士討論後,決定以吊車吊移西側,再重新立廟。依據地方長者謝春坪表示,從日治時期以來,「黃石公」一直屹立於現今廟前的大馬路中央處,附近信眾偶而會前來燒香膜拜。

民國七十一年仲秋,該廟重建委員會將新廟建築完竣,廟地捐獻單位有康寧大眾互助會、七星農田水利會,私地捐獻為當地謝家。

踏進廟亭,即見到以鐵窗牆壁圍繞的裡面,有一砂岩巨石,直徑約二公尺,上端繫一條紅布帶,地板上散落滿地許願的錢幣。神案上,置「黃石公」、李哪吒、福德正神神像。

民國七十六年間,臺灣刮起「大家樂」賭博旋風;黃石公廟亦籠罩在那股歪風中,每逢開獎前夕,黃石公廟聚集無數求「明牌」的賭徒與攤販,人潮媲美松山饒河街「觀光夜市」,有如一座「不夜廟」!一時,神石靈驗聲名大噪。七十七年二月起,財政部為遏止「樂迷」賭博歪風,停止發行國民有獎儲蓄券。之後,「六合彩」強不過「大家樂」,黃石公廟前的人潮,漸漸曲終人散,慢慢恢復昔日的寧靜。

內湖地區的「石頭公」,除了「黃石公」之外,尚有石潭石頭公廟與大坵田石頭公 。

祭祀日期: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 新廟安座紀念日

佛教

自印度東傳中國的佛教,迄今已歷經一千九百餘年;整個中國文化,長期受其薰陶。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民間的不良風俗,加入神道怪誕的傳說而迷失,導致台灣民間社會,常見「佛」、「道」不分;號稱「道教」的廟堂裡,也會偶而供奉佛教的「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內湖地區的佛教寺院,係以峰碧山圓覺寺為首創(民國十三年設立),接著有金龍禪寺、恆光禪寺、佛光山內湖禪淨中心、慈濟內湖聯絡處等,提供禮佛、拜佛的修行道場。

峰碧山圓覺寺

本區最早設立的佛教寺院,位於碧山路三九號;該寺創建在民國十三年,奉祀「三聖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開山住持達淨法師,俗名廖守加,未開寺前是碧山巖的住持;早年,師承八里觀音山凌雲寺開山住持本圓法師。第三任住持玄妙法師,曾閉關六年作長期的修行。

該寺位處圓覺尖山(舊稱小尖山,海拔290公尺)山腰處,坐北朝南,背靠圓覺尖山,面向鯉魚山;其建築多由砂岩石條所砌成,景觀樸實厚重,環境清幽。

圓覺寺曾流傳一則為驗證該寺的地理風水故事,稱建寺之前,先在大雄寶殿中心點,挖一地洞,埋入一塊三十公分正方的紅布、十二條紅色棉線和十二個染紅色的生鮮雞蛋,等待一個月後再取出,檢視雞蛋完好無變質,則是吉地!

金龍禪寺

首度動土於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中旬,建築中巧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民間物質缺乏,工程宣告停擺,僅完成地基和正殿牆壁部份;直到四十一年三月,再次禮請章嘉活佛動土重建,經過一年餘的施工,一座莊嚴的佛教寺院,終於在內湖路三段二五六巷二號落成。

大雄寶殿內,奉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等三寶佛,係以土塑貼金箔方式,完成塑像。大雄寶殿左右側,尚有承恩堂和報德堂,呈「一」字型;另東西廂房設「覺本藏經樓」和「玄信圖書館」。圖書館旁所設立的「吳濁流文學獎紀念碑」,是認同「臺灣文藝、本土文學」的理念,特別提供場地來立碑。庭院林間,巨型的白衣大士觀世音和十八羅漢塑像,成為該寺的特色。

開山住持是玄信法師,俗名陳成芬;民國二十八年初,始皈依三寶(當時年齡46歲),禮圓山臨濟宗護國禪寺,日籍住持高林玄寶禪師為師;二十九年,前往日本京都市臨濟學院,專攻佛學;六十三年,才正式出家,當時年紀已有八十一高齡了。玄信法師以畢生的積蓄,傾囊成立財團法人金龍院,轉為公產,實現「大公無私」的情操。

於民國四、五十年代,民生較為艱困時期,該寺年年舉辦冬令救濟;六、七十年代,改辦理獎助學金、捐助醫療基金和捐贈救護車;近期,更配合政府推動終身學習政策,積極參與社區改造工作,期能提升社區文化素質。

例行法會慶典:
1. 農曆四月初三日 ~ 四日 浴佛節(春季法會)
2. 農曆七月二十九日 中元普渡法會(地藏王菩薩聖誕)
3. 農曆九月二十八日 ~ 二十九日 藥師佛聖誕法會
4.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 ~ 十九日 阿彌陀佛聖誕法會(秋季法會)
附註:每週六下午二時 ~ 四時,開放念佛共修,弘揚佛法。
 

恆光禪寺

有別於喧嘩之遊樂區,是以「禮佛、拜佛、求懺悔」的佛教修行為「道場」,寺址在碧山路四四之六號。創辦人釋傳慈,俗名邱吳色,師承土城市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

寺院落成在民國八十年農曆正月二十八日,其建築巍峨堂皇,矗立於大崙頭山麓,地標顯著。恆光禪寺海拔高度約三一五公尺,坐北朝南,右後方倚大崙頭山,南面遠眺大湖公園、白鷺山和南港山脈;左側龍脈,從白石湖山、開眼山到龍船岩;右側虎脈,自大崙頭山延伸至忠勇山、圓覺尖山。左右兩山脈交會於正前下方處,即為圓覺瀑布;居高臨下,視野遼闊。

主體建築物為二層樓高,上層設「西方三聖佛」;底層大雄寶殿內,供奉三寶佛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如來佛;其兩側各有禪房。壯麗的寶殿,配合清幽的環境、悅耳的梵音,置身其中,可洗滌凡心之功效。

例行佛事法會:

1. 農曆正月二十八日 落成開光紀念法會
2. 農曆四月初八日 浴佛法會(釋迦牟尼佛聖誕)
3. 農曆七月十五日 盂蘭盆法會
4. 農曆九月十七日 開山菩薩圓寂紀念追悼法會
註:每逢週六、日 舉辦念佛共修法會

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與基督教在信仰上,大致是相同的,共奉一個「天主,基督耶穌」和一本「聖經」;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支出來的,在彼此的教規中,有一些的差別。同是奉行基督耶穌的教訓,與聖經真理為生活的中心。

天主教與基督教,正式在內湖地區設立宣教教堂,僅有近半世紀之歷史;由於舊時本地屬於農村社會,民風保守,傳統「民間信仰」已是根深蒂固,對於異教的宣傳,則難以接受的。

今日,唯一的內湖天主堂,傳教服務範圍是整個內湖行政區域,別無分堂。三十餘個基督教會,則是隨著新住民的增加而紛紛設立,每週均有定期的團契時間與傳播福音工作。

內湖天主堂

民國四十八年,比利時籍方濟會士恩特理神父,率先前來內湖地區,初期以租屋方式傳教;五十年五月十四日,由胡文義神父,在成功路三段六七號,購地創建「內湖天主堂」,並為首任主任。之後,繼任的主任有戴立林神父、吳德翰神父(以上均為比利時籍);因當時比籍神父人數不多,遂將該堂交方濟會中華會省接管。六十八年,譚仲凱神父為首位本國籍主任,之後,繼任的主任有李志先神父、劉其祥神父。

內湖天主堂腹地近百坪,是座小型教堂。分別一樓作彌撒活動場地,二樓是辦公室。每週的主日彌撒,教堂最大的容量為一百三十名左右。目前,該堂傳教服務的範圍,是整個內湖行政區域。創堂之初,教友人數僅有區區十餘人;但是,經過三十餘年來的努力,使得現在已擁有約一千七百餘名教友,家庭數約六百個。

雖然,今日的教堂屬於迷你型,卻以四場次的彌撒活動來分散聚會,也是變通方式;遇到舉辦復活節或聖誕節子夜彌撒大型活動,教堂旁的方濟中學和文德女中禮堂,亦可作為臨時的聚會場地。該堂的教友活動是較頻繁且具多樣化,有成人職工、松齡會、青年會、兒童道理班、傳協會、互助社、讀書會、讀經小組、慕道班、聖母軍和基督活力運動。
重要節慶:
1. 每年四月份內的一個禮拜日 復活節
2.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聖誕節

 

湖光基督教會

民國四十五年四月第一個禮拜日,租屋創立「湖光佈道所」(湖光基督教會前身),主任牧師是蔡長橋。四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舉行禮拜堂動土典禮;經過一、二年的籌備,集資各方贊助和教友的捐款,終於在內湖路一段六O八號,完成第一座基督教禮拜堂。

前內湖鄉長郭金田,曾撰文肯定蔡牧師,於民國四十五、六年間的奉獻事蹟--「他以傳福音為目的,部份的時間為鄉中貧病的人奔走,曾向有關機關(單位)請得麵粉、包榖粉、牛乳粉等,先後二次計八千餘斤,用以救濟貧困。受益者五百餘戶,一千八百餘人。」

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蔡牧師道出初到內湖鄉,拓展傳教的辛酸史;民國四十五年,剛到內湖時,是租土埆厝民房一間,除了缺一腳的床舖,床上放三塊木板外,別無他物。遇到週日要做「禮拜」時,得向鄰居借用數張長板凳。當時的經濟來源,僅靠神學院每月所發放的一袋麵粉;平日,摘食野菜、喝小水溝的髒水。第一次禮拜的傳教對象,是一名大人和一個小孩;早期,曾收容十餘名精神病患,被喻為「精神病院」。

「上帝是活的,可以幫助我。」蔡牧師憑藉這句話,信心十足的開拓一片天。現在的湖光教會,已經歷了四十餘個年頭,教友百餘位,受洗禮者有一、二百人。此外,在臺灣地區也成立了永光教會、新寶教會、漢寶教會、福隆教會和何烈山祈禱院。

預定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將舊教堂拆除,改建為一座美輪美奐、多功能的新堂;並且,準備加強社區兒童、青少年及老人的服務工作。

◎ 附 錄:

 

教 會 名 稱創 立 日 期住 址
內湖地區基督教會名錄
恩惠福音會湖光教會1956.04.內湖路一段608號
週美長老教會1962.10.25新明路380巷4弄5號3樓
長老會內湖教會1965.08.15康寧路一段138號2樓
貴格會內湖慈光堂1966.03.05文德路66巷49弄5號
臺灣信義會思恩堂1967.03.10康寧路一段62號
內湖浸信會1973.08.13內湖路二段380號3樓
大湖基督教會1975.03.01金湖路16之3號
基督教會1975.03.01安泰街33巷1號1樓;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徐春芳紀念教會1981.01.01成功路二段242號
救世軍內湖隊1982.04.17內湖路一段285巷63弄7號1樓
浸信會榮恩堂1982.08.15內湖路三段143巷6號
信義會內湖教會1983.03.06內湖路一段691巷9號1樓
麗山禮拜堂1984.12.01麗山街348巷22號1樓
西湖長老教會1985.01.20內湖路一段667巷9號2樓
東湖浸信會1985.10.01康樂街124號2樓
改革宗長老會東光教會1985.10.10東湖路113巷50之1號1樓
長老會東湖教會1986.05.25民權東路六段296巷41-2號1樓
宣道會內湖堂1986.08.10環山路二段109巷3弄2號2樓
中華循理會內湖教會1986.10.12內湖路二段179巷25-1號1樓
行道會內湖教會1987.08.16內湖路二段136號B1
基督教新生教團內湖教會1988.10.02內湖路一段47巷5號2樓
臺北基督徒東湖禮拜堂1989.03.12民權東路六段296巷20號2樓
貴格會忠湖教會1989.07.03民權東路六段56巷5弄8號
浸宣西湖教會1989.11.17內湖路一段387巷3弄9號1樓
中華基督徒恩惠福音會東湖之家教會1990.04.01東湖路43巷26弄5號1樓
內湖聖教會1990.05.10內湖路一段445號2樓
中國佈道會東湖感恩堂1990.10.31康寧路三段99巷39弄76號
內湖靈糧堂1995.09民權東路六段296巷41之3號1樓
信友堂內湖分堂1996.01.01成功路五段71之1號6樓
行道會道上教會1998.10.11環山路一段30號1樓
基督教豐盛教會2002.06.08五分街54~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