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區最早的一條對外陸路-內湖路一段,築於明治四十年(1907),由內湖山腳至圓山。是唯一免渡河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的境內交通道路,是以庄役場(區公所前身)為重心,呈放射線狀路網,除了「內湖圓山道」和「宮前町梘頭道」(大稻埕至梘頭,民國2)之外,尚有「內湖松山道」(役場至洲尾)、「五分道路」(梘頭至五份)。基隆河內湖段的聯外渡船碼頭,計有五份、羊櫚、頂洲尾、下洲尾、粉寮、港墘和北勢湖等七處,由專人負責駕舟擺渡。內湖最早的吊橋,首推五份吊橋;係創建於大正七年(民國7),主要提供運煤之輕便煤車通行。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內湖吊橋通車後,交通更為便捷。第二座人行吊橋,完工於三十七年二月,是連絡內湖週美與南港間的「長壽吊橋」。 對外的跨河大橋,有相繼完工的麥帥橋(53)、成功橋(60)、成美橋(65)、南湖大橋(66)、民權大橋(71)、麥帥二橋(84)、環東大道雙層橋(87)和麥帥-橋(下層橋89) 民國五十三年五月,麥克阿瑟公路完工通車;五十九年元旦,成功路口立體匝道開放通行後,進出臺北、內湖間,成為一條快捷的孔道。其他主要的幹道,也配合拓寬或新建工程:拓寬內湖路一段(63)、新明路(65),完成新建的成功路四、五段(68),康寧路三段(69),民權東路六段、金龍路、東湖路(71),七十二年拓寬完成文德路、港墘路;八十年間,先後完成環山路、瑞光路、金湖路和金龍隧道及民權隧道;八十七年十一月,環東大道之南湖大橋與麥帥橋間的下層部份路段完工通車。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中山高速公路臺北、內湖段竣工通車;八十六年十月,內湖堤頂交流道啟用;八十九年六月底 ,東湖交流道開放通行。 捷運內湖線依照行政院原在八二年八月核定的高架、中運量方式興建;係木柵中運量系統之延伸,全線約13.1公里;途經內湖路一段、文德路及成功路三、四、五段和康寧路三段,其中計有七個車站;全線通車後,對整體交通有極大助益。 | |
內湖路一段係重要的聯外道路 | |
成功路四段夜間道路景觀 | |
施工中的環東快速道路 |
五份吊橋舊樑柱 | 內湖吊橋紀念碑 |
環東彩虹橋景觀 | 麥帥二橋夜間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