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永曆元年(1647),荷蘭時代的戶口資料記載,基隆河內湖段南北兩岸的「番社」---麻里即吼(簡稱錫口)、里族和搭搭攸(或稱塔塔悠)三社,戶數計117戶,人口數為470人;迄今公元2001年,已經歷了三百五十四年的演化,其人口成長呈現極大的差額。在康熙中葉以前,漢人尚未大量移民內湖之際,區域內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先住民,是以母系社會為家庭重心,過著漁撈、狩獵和簡易農作生活;地廣人稀,棲息處選擇臨河地。 由於雍正十年(1732)五月,清廷有條件式的允許人民攜眷來臺;乾隆三十五年(1760)五月,再度解除人民攜眷渡台之禁令後,漢人(父系社會)大量湧入;漢人移民中,從較著名家族的族譜記載,有黃純善、山腳許居、番仔陂郭崇飽、港墘何士蘭、五份王團圓、灣仔林秀俊、「游厝」游子蹄與游子彪伯仲等人前來拓墾。漢族中的客家、漳州、泉州籍移民,客籍人數較少,漳州籍為最多;漳州詔安客籍人氏.有何士蘭家族、游子蹄與游子彪家族和謝拔鎰家族;山腳「陳厝」祖籍廣東潮州饒平縣,亦屬客籍。泉州籍的移民,居住在北勢湖、洲仔尾、葫蘆洲和五份地區,均臨基隆河;其他大部分土地,則由漳州籍先民分布其間。現在的內湖路二段「中店仔」與「梘頭店仔」,尚餘少許的老店鋪和內湖「庄役場」(區公所前身)及其附屬會議室等舊建築物。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大陳列島居民撤退來臺,設立「清白新村」安置部分難民。 民國五、六十年間,為配合政府的「鼎興計劃方案」和其他的政策,內湖鄉內陸續成立十餘處眷村和國會山莊,有影劇五村、精忠新村、憲光新村、內湖一村、內湖三村、貿商三村、貿商七村、治繫新村、千城新村、碧湖新村、麗山新村和大湖山莊等,村子裡的鄉親,皆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份;另外,「大華新村」,亦容納百餘戶越南的僑胞;還有,「東湖國宅」內,居住一批阿美族原住民;又從解除禁建以降,大量進住年輕、中產階級、小家庭的新移民後,儼然是一個「族群聯合國」。 依據昭和八年(民國22),《內湖庄庄勢一覽》記載,稱明治二十八年(1895),地方事務管理由李光煥擔任總理。明治三十一(疑應為30)年,新里族分離為第九區,區設庄長,李光煥再掌庄長;當時為臺北縣士林辨務署管轄。新里族又分離為第十區,林深坑任庄長。隔年,林深坑辭世,林作人繼任。三十二年(1899)十月,內湖庄移併水返腳辨務署管轄;本庄則與北勢湖、洲仔合併,成為第十二區,而新里族更改為第十一區。三十四年十一月,更改「地方官制」廢除原有的辦務署,成為臺北廳直轄,內湖庄改為第十區,新里族改為第十一區。三十九年一月,新里族又與內湖庄合併。四十一年(1908),李光煥因病辭職,粉寮郭華瑞繼任;但在職不久,即身故。番仔坡郭章龍接任區長,服務公職前後九年餘。 大正九年十月,內湖區和南港區合併為內湖庄,首任庄長是郭華讓。大正十三年,郭華讓任期屆滿,由姪兒郭國仕繼任;郭國仕服務到昭和七年(民國21)九月底,前後合計八年。昭和七年十月一日,前庄長郭華讓再度任職內湖庄長,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止。 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官派當時擔任內湖國校校長林老英,為首任內湖鄉長;之後,舉辦兩屆的「間接選舉」鄉長,由謝水柳和林金子分別當選。自民國四十年七月一日起至四十五年六月底止,林金子連續當選兩屆民選鄉長。第三屆民選鄉長為郭金田;第四屆民選鄉長是劉查某;第五屆林金子再度蟬聯民選鄉長,直到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院轄市後,成為首位派任區長。之後,繼續派任的區長有孟範、歐文、陳正治、巴馳、張起龍、葉傑生、余星華、黃振昌、孫清泉、吳坤宏、張金鎮等人。 |